不,同等的不順眼。不管是漢化程度很高的遼國人還是相對野蠻的金人他們都不順眼,都不親近,平等地想要創死他們。
哦對,還有西夏和蒙古。也都,不,順,眼
這就是國仇家恨乃至于民族問題的考慮了,天幕的隨口舉例當然沒考慮到這一點。但它向來不管什么評論,依舊往下說著。
但成也占卜,敗也占卜。周昌和商人貴族群體關系打得火熱,卻因此招致了禍患。
史記的殷本紀說,是因為九侯和鄂侯觸怒了紂王,被制成了肉醬和肉干。周昌聽聞了這件事私下嘆氣,結果被崇侯虎告發進了監獄。
這種敘事值得商榷的地方不少。
司馬遷懂了。
提筆,預備,修改。
未來的太史令滄桑嘆氣這不是四處走訪得到的史料,再豐富也大多是后世人口中的二手史料和口述史,充滿了當事人的主觀因素不夠可靠嘛。
難道是他故意要寫錯的嗎這又不是秦漢相關的歷史,司馬遷在這上面又沒什么政治包袱和壓力,當然能盡力寫真實就真實一點。
年青人皺著一張臉,苦巴巴蹲下了身。站著修改實在太累,他還是找塊大石抵著吧。
首先,商朝就不存在三公這個職位,甲骨文里甚至沒有“公”這個字。公這個詞匯是周人的發明,最早用以形容部族首領。
其次,周昌作為藩屬國的首領,在商朝本身有著自己龐大的王族后裔“多子族”的前提下,他能夠擔任高級官職,走近權利核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謂文王是紂王的三公,商的忠臣這話本身就不靠譜。
儒生
這不是,圣人為三公,聽上去很有逼格很有教化之風的感覺嘛低頭
王莽啊對對對,我支持,強烈支持。就要圣人三公大大忠臣
而在周本紀中,大概是司馬遷自己聽到的傳聞也是有所出入的緣故,他采取了另一種說法,說是崇侯虎向紂王打小報告,說他收買人心,各地諸侯都向往他,是王朝的重大威脅。
這個說法可信度就高一點了盡管后半部分還是有夠離譜的。
殘酷點說,哪怕牧野鷹揚,周人奇跡般地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光從商周兩國的實力來看,那時的周人也是更為弱小的一方。
所以武王翦商之后,依然要遵從并融入商的禮儀儀式,用商人的思維和習慣去領導商人。也就是說,他是為了翦商而不得不商化的人,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商人承認他的地位。甚至這樣其后都要有周公主政時期的平叛之戰分化之策。
而這個時候的周國,甚至比牧野之戰之時更為弱小。在足夠傲慢的帝辛眼中,理當算不上什么重大的威脅。
崇侯虎那部分倒是可信度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