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經義都讀不懂的,讓讓他們怎么了嘛。
孔子甚至帶著點憐憫。
好搞笑啊。
甲骨文卜辭早就告訴我們了,帝辛在位五十多年,自從他十年和十五年東伐之后,就沒有什么大型的值得商人占卜的東伐運動,東夷早就差不多臣服于商朝了。哪里還有牧野之戰鉆空子的份啊
這個隕其身,說的是東夷亡了啊
最起碼它作為一個游離于商朝文化的異族文化的特性是被消滅了,他們不得不接受自己成為商朝羽翼的事實,接受商人在本該屬于他們的領土上建立屬于自己的侯國,接受一如西土那樣商朝侯國居高而治,四方藩國謹聽訓誡的統治。
所以周滅商之后,帝辛之子武觀才有本錢聯合東夷,與管蔡一起發動造反。
而帝辛也挺看重這些來自被征服地的大臣的,比如來自東南費地的費中以及蜚廉和惡來父子,他們就都是東夷土著出身。紂王還因為重用他們而和商人貴族內部出現了不小的分歧。
甚至文王本人都在易經中記錄了他為帝辛多次占卜東征作戰吉兇的卜辭,自己也很可能帶著兒子親戚參與進其中。
帝辛最能干,哪怕你要給他翻案,最值得拿出來吹噓的也就是這件事啊怎么還把他最合理夸贊的點給抹掉,說他“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呢
諸葛亮a劉備
在天幕的劇透中看過丞相自己撰寫的大作出師表的二人面皮一皺。
拒絕隨意化用,謝謝謝謝
而天幕的輸出還在繼續。
甚至如果真的要夸,你還不如思考一下這哥們為什么要討伐東南夷的動機。
難道就只是因為他好大喜功嗎他對西土的態度可向來都是愛咋咋地,你們自個玩去吧的冷淡啊為什么他對東南邊態度就變了
因為氣候的變化啊。
從盤庚遷殷開始哪怕他擇定的商城最后不得不廢棄商人的都城就固定在了殷都,在此經歷了先后九位商王的統治,經過了二百多年的時間。
這時間放在后世,已然足夠一個壽命相對正常,甚至遠稱不上短命的王朝完成一次朝代的更迭。于是同樣足夠一座城走向它的極限。
漢唐宋明有點膈應,后世人你好好的說什么改朝換代啊真的有點晦氣在的啊
秦晉隋元我們才晦氣,我們才覺得晦氣被羞辱了好不好啊
上兩百年的朝代都別開口
在這二百來年的時間里,殷都的人口不斷增多,它的面積也不斷膨脹。考古學家將它的遺址大概分為四期,每一期的人口都比前一期增加了一倍有余。
所以等到帝辛的時候,殷都的人口已然是盤庚武丁時期的八倍左右。但這二百多年的時間里頭,氣候卻一直執拗著向冷轉變。
商人曾經偏愛豢養的大象在分明愈多的記錄中減少了出現,商人傳統的家畜水牛在殷都的存活率竟然也在下降。
越來越多的人口和越來越貧瘠的土壤形成了巨大的生存壓力,這座繁榮的,龐大的城池,終于在帝辛手上隱隱迎來了不堪重負的終焉。
所以才要向東南方征服,向著還有著商人熟悉的亞熱帶動物的地區進發。
商人的天性本就該是習慣于遷徙于流動,哪怕在安逸的環境中有人被馴養成功,商王骨血中流淌的狂悖個性也不會被軟化磨平。
向東南方去。帝辛認真考慮著將統治中心轉移的可能黃河以南地區的欠開發程度比他想象的高,遷都的工程量甚至遠比盤庚之時還要夸張,這可能不是他一代人能完成的工作。
所以他才征服,才統治,才管理。
你可以說周人因為他的關注點被吸引而僥幸得到了生存和壯大的空間,卻不該將其稱呼為一種小人的偷家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