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醫治好了伙計的疼痛,華佗卻分文不取,對從懷里掏錢的伙計笑著擺擺手“不用不用,你我投緣,本就是舉手之勞。”
伙計不肯“那哪兒行阿翁醫者仁心,但我豈能占您便宜”
華佗摸著胡須,笑道“若是實在過意不去,不如告訴老朽哪里可以擺攤行診吧。”
城里是不能隨意擺攤的。他入城的時候經過了門口的新市,然而新市摩肩擦踵、雞鳴犬叫聲不絕,過于吵鬧了,不適合聽診問診。
“陽城縣衙附近最近大大拓寬了道路,其中一側是可以交市金擺攤的,一天10錢,先到者先得。”伙計感恩地說“距離驛館也很近,明天在驛館上工之前,我帶您過去。”
舊市尋常百姓去得少,多是大戶人家的仆從過去采買。若論人多且不雜亂的地方,當屬縣衙附近的橫縱兩條街。
華佗奇道“縣衙一直坐落在繁華之地,拓寬道路豈不是侵占了別人的宅邸”而聽伙計的意思,仿佛這是一件很輕巧的事情。
伙計解釋說“您是外地來的有所不知,這是燕縣令上任后做的拆遷工程。”
華佗依舊覺得不妥“祖上老宅,豈能隨意搬遷”
伙計笑了起來“沒辦法,縣衙給的實在太多啦。大家都恨不得拆遷的是自己,狠狠賺上一筆安置費。”
那筆安置費著實讓人羨慕,他們驛館這邊的百姓靠著拆遷安置費發了財,搬到了縣城的邊緣,剩下的錢足夠普通人家吃穿用度二三十年了,都不用下田干活了,多好
拓寬道路甚至不用搬遷那么麻煩,只要貢獻出一間屋子就好了,雖然日后住得擠了些,縣衙給的錢卻足夠去縣城遠點的地方另起一棟新屋,普通百姓無法拒絕這樣的誘惑。
此時法衍恰好也在詢問端來熱湯的伙計“陽城行商往來絡繹不絕,拓寬驛館情有可原。只是好端端地,為何要拓展道路”
“這我們就不知道啦,反正聽燕縣令的總沒錯。”伙計和陽城的其他人一樣,對燕綏深信不疑,放下熱湯,用腰間圍著的布巾擦了擦手“這幾天幾條要道都在重新鋪整,鋪著草墊護著,明日才能揭開行人呢。”
華佗疑問道“可道路在修整,要如何擺攤,豈不是塵土飛揚”
“那道路的一側有擋雨的長廊,城里修路也是在晚上。”一提到這個,伙計興奮了起來,眉飛色舞地比劃道
“路兩側新建了避雨的長廊,專供人休憩或者擺攤,還有的地方擺了好看的亭子,聽說以前只有豪門大族能造這種哩,如今我們百姓也能享受到了,大家晚上都喜歡往那去。”
更為奢侈的是,晚上長廊下有縣令讓人特質的“煤油燈”,百姓可以在燈下做針活、納鞋底、做木工、紡麻。畢竟蠟燭這種奢侈的東西,只有王侯和巨富之家才用得起。油燈也很昂貴,百姓都攢著肥肉,逢年過節才拿出來放在菜湯里,哪里舍得點燈
“阿翁走了一天路吧,今日就早日歇息
吧,明晚可以去那轉轉。”
若不是要做活,伙計也想去,天氣還沒轉冷,同街坊鄰居們一邊編草鞋,一邊嘮嘮嗑,是極松快舒坦的事兒,若是運氣好還能遇到說書人,聽他們講好玩的故事。
翌日一早,伙計就帶華佗出了門。走了百余步,拐了個彎,就到了陽城的主干道dashdash五福街。
許褚試了下水泥路的堅固度,已經好了,于是讓人去掉了草席,露出寬闊平整的大道來。
昨日聽伙計說華佗還沒什么概念,今日一見,便覺得十分驚奇dquo這馬路竟比洛陽城還要寬,足以并排四輛馬車了。”
伙計指了指地上的白線,笑道“那可不行,左右白線里面是我們普通百姓行走的地方呢。”
華佗奇道“咦,這顏色的確不同,看起來既不是石板,也不是磚。”
有這樣疑問的不止是他一人,出來了解風土民情的法衍以及陽城的百姓紛紛驚詫于水泥路平整,走在上面沒有塵土飛揚,也沒有石子硌腳。對比常見的坑坑洼洼、一下雨就幾乎無處下腳的土路,怎不讓人驚奇眾人議論紛紛
“以后咱們竟然能天天走這樣的路,再也不怕下雨天腳拔不出來了”
“這樣的路,馬車跑起來會超級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