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綏笑著回答說“所謂活字印刷,顧名思義,字不固定在板上。每個字都是單獨雕刻的,需要的時候就把他們按照字句擺放在一起,湊出一頁來印刷。”
“這樣,印刷之時只要把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木框內,排滿一框就能成為一版,不需要逐頁雕刻了。”戲志才一思忖便了然,他驚喜道“莊主一言,真是讓人如撥云見日,尋常人等哪有這等創新之法”
燕綏淺笑道“志才先不要高興得太早。”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現代人幾乎無人不知。燕綏在讀書時,還在學校的活動課上親自體驗過。正是因為這份體驗,她才沒有將活字印刷應用于新開拓市場。其實歷史上,活字印刷也是歷經千年,直到清朝才得到大規模的應用和發展。
因為不管是泥土煅燒后制成活字還是木活字,都有一個顯著的缺點文字排列不齊、墨色濃淡不一。這樣印刷出來的書籍顯然不夠美觀和吸引人,士子恐怕寧愿自己手工抄寫,也不愿意花錢采買。
郭嘉搖著扇子道“豈不是要先雕刻出來上萬個活字,一開始就很麻煩”
燕綏頷首“奉孝說得是,得先把所有常用的活字刻出來。”生僻字可以用到的時候再刻。
“制作單個字啊,這樣就能隨時拼板了。”郭嘉挑眉,不得不說這是個別出心裁的法子,之前竟是從沒有人想到過
“莊主時常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既然不是一開始就用活字法,看來此物還有其他短板”
郭嘉還真是了解自己,燕綏指出“沒錯,首先是活字的膠泥或者木塊容易損耗,其次是印刷的成品不及雕版印刷美觀清晰,木活字在排版的時候要不斷涂染料和烘干,容易歪斜變形和拓印不清。”
戲志才若有所思“莊主,若是換了別的材料呢”
這燕綏就不知道了“銅的導熱性好,或許我們可以試試。”宋朝就以銅活字印鈔,想來效果不錯,不然抵不住大量印刷鈔票供民間使用。
“其實雕版印刷對板面也有消耗,”戲志才想了想道“木頭染墨后會膨大變形,一般印刷兩百張就要重新雕版了。”
“木頭的使用壽命還是太短暫了。”一聽只能用兩百張,和想象中差距甚遠,燕綏眉頭就蹙起來了“不管是雕版還是活字,我們得改良一下這樣的木板印制了,起碼要輕輕松松能印上千張才行。”
戲志才思量著“銅也不便宜啊”
燕綏財大氣粗道“但金屬不會印了一千字就變形,一勞永逸的法子其實很適合我們田莊。”
自己也負責冶煉,明日就可以取原料來鑄模嘗試,戲志才說干就干,應道“莊主說得是,鐵和銅說不定能用上萬次都不變形,明日我就先雕刻一百個常用字。”
郭嘉以扇尖抵住下巴,淺笑道“莊主有沒有想過,若是用活字,有一樁事現在就要準備起來了。”
燕綏奇道“什么”
郭嘉從容提醒“活字排版,需要工匠識字。”
刻字不需要人事,就像是畫畫一樣。只要匠人對著文人筆墨刻就行了,排版卻需要人理解其中的意思,識得每一個字。
戲志才長嘆“我竟是沒想到,工匠哪有幾個讀書認字的”
而且因為白天上工勞累,工坊里去上夜校的除了徐庶,根本就寥寥無幾。
“這個好說,以后在莊里規定,學生都要去印刷坊實習好了,勤工儉學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