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綏繼續解釋道“我們要發行的報紙,是要面向大眾的,可以考慮半月一刊,日后或許變成周刊,甚至日報。”展望未來,她野心勃勃
“刊登要聞、新鮮政事兒、市井八卦、小說諸多板塊的報紙,日后不但要成為他們了解時事政治的主要渠道,也會是大眾茶余飯后的熱烈談資。”
眾人面面相覷,都覺得自己沒有領悟莊主的深意。
荀彧率先潑冷水道“世人識字率很低,莊主就算發行,恐怕采買者也寥寥無幾。”
經驗豐富的郭嘉也說“而且學子多半會只買一份,再互相傳閱。”
眾人心下暗道莊主啊,這層出不窮的主意和新鮮的事物能不能慢一點。
古代文盲遍地走,報紙像是俏眼拋給瞎子看,這點燕綏早有心理準備。但是古往今來,得輿論者得天下。
沒有四世三公袁氏一族的家室,用報紙廣開言路是最好的。
這個時代信息不通暢,有些人即使不是袁氏門生,但因為數袁氏名氣大,其他人名聲不顯,就自然而然地投奔和支持袁氏。
而且,燕綏覺得,報紙在穎川一帶未必會銷量差。潁川世家多,而世家多會建立學堂,讓自己親眷們讀書認字,有的時候遠親、近鄰也能得到惠澤。
“如今紛亂的世道,想要得到任何信息都艱難。”燕綏輕咳一聲
“我們以時事要聞為切入點,不愁沒有讀者。”董卓和討伐他的各路諸侯,就是最大的流量密碼。
戲志才皺眉說“即使莊主用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便宜,這報紙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收回本。”
他有預感,每一期報紙都會賠錢。
“但報紙能引導輿論,”燕綏鑒堅定道“當然,我們要秉持客觀中立的態度,這樣報紙才能更讓人信服。”
即使后面夾帶私貨,潛移默化的人們也很難覺察到。
眾謀士沉吟不語,法正覺得新鮮,好奇發問“不過莊主,等印刷出來,會不會時效已經過了。”
“倒也未必,我們得到消息快,還采用活字印刷。活字比雕版和手抄要快得多,再以驛站換馬匹帶到各城去賣,不會延遲太久。”燕綏道“而且,我們可不僅僅是把消息寫上去。”
“莊主的意思是”
“還有名家點評和分析啊,這樣就算得了信兒的人也是客戶群體。他們自己想法模糊,更想看待名士和名臣怎么看,不是么”
“再者,還有連載小說引人入勝呢。”
其實對這一新鮮事物,眾人不是很看好,而且莊主到底是出于何種立場,才要不計成本地推行報紙呢
沉默了一會兒,還是郭嘉先道“那不妨我們試一期報紙。”
燕綏唇角微彎“對啊,試試看效果,我看這要聞就以各路諸侯討伐董卓為題,文若、奉孝各抒己見,點評一番。”
“那就試一試”戲志才不確定地看
向荀彧。不得不說,莊主某些時候是很堅持的。雖然麻煩了點,這活字印刷報紙的活兒戲志才也得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