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夫吆喝道“一共十個座位,還剩下七個了,坐滿發車”
眾人圍在附近,好奇問“坐不滿咋整”
車夫回“到了點也得發車,不管多少人,我們就在這等半個時辰。要是不滿員,一會兒在城門口看看能不能拉上人,就上路了。”橫豎路上還會遇到想捎帶一程的。
大家問“多久能到陽城啊”
“路上要在驛站修整喂馬,還要換一次馬,在子時之前能到陽城縣衙,肯定不會觸犯宵禁就是了。”
眾人驚訝不已“這一天就能到啊,也太快了”
價錢也公道。而且車廂很結實,這么多人結伴,又是官府的車,看起來就很安全。
“也不看看這是幾匹馬拉的車”車夫神情有些得意“我們這是太守特意吩咐改良過的新馬車,又快又平穩,比富戶家的大車都好很多。”
一個行商正打算去看貨,連忙問“要是到云夢田莊呢”
車夫道“陽城縣衙和田莊之間門是有馬車專線的,我聽說只要一兩個時辰就能到,具體發車時間門我不清楚,到了陽城自然有布告欄。”
行商看了一眼車子里頭的官員,見他們也是好奇心十足地摸著馬車,便從懷里摸出來五十個錢給售票員“大娘,我也去陽城,勞煩給我一張車票。”
顯然,五十錢去陽城,比自己駕駛著馬車慢悠悠過去快多了,車夫、喂馬、驛站住宿等費用一相加,自然是坐馬車來得劃算。
行商揣著包袱上了車,有些好奇地問車夫“這生意賺得過來么”
“太守說了,這不僅是生意,給百姓方便和傳遞公文是主要的。”卻是坐在車里的一個官員開了口,說著指了指自己懷里的木箱
“有了馬車,我們也省去了顛簸之苦,不用像以前一樣老是在路上急急忙忙傳送公文了。”
以前騎馬磨大腿還累,坐車又慢又顛。
現在文件可以裝載到車夫旁邊的公文箱鎖起來。但重要的文書,還是要有官員押送的。這幾個官員正好要去陽城辦事,便捎帶著公文坐車了。
行商向官員行了一禮,小心地坐在了他們對面“官爺好。”
穿著官府的幾人很和善地回了禮,行商發現其中一人的手上有非常明顯的老繭,一看就是常年做活
計的手,不由有些詫異。
那人似乎也發現了行商視線的停留,笑著擺擺手“可別叫什么官爺,太客氣了。俺就是一做木工的,不過現在主家是太守府罷了。”
行商神情難掩羨慕“原來您是陽翟研究所的人,真好。”早就聽說燕太守不拘一格錄人才,各行各業,只要是出色的,都有機會被聘為官員。
出自研究所的官員好心道“你生意做得好,一樣能在陽翟工坊當管事兒,聽說驛站也在擴建和招管事呢。”
行商忙道“多謝您提醒,我一定讓家里小子試一試。”
見他們談笑風生,沒什么官員霸凌事件,還在猶豫的幾個商人再不遲疑,都買了票,拎著包袱坐了上來,但神情依舊是拘束的。
漢朝繼承了秦代的重農抑商政策,曾規定商賈不得著絲綢衣服、不得乘馬車,雖然現在這樣的規定基本形同虛設,面對官員,商人仍然低調行事,總感覺自己低了一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