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馬鈞忙道“能為莊主效力是我的榮幸。”
燕綏笑道“早就聽說你是個孝順的孩子,我讓志才給你準備一獨立的小院和良田,等有空了可以把家人接過來一起居住。”
馬鈞高興地說“多謝莊主厚愛,母親來田莊住肯定會歡喜得緊。”
他是個孝子,改良織布機的初衷就是體恤母親紡織辛苦,來到田莊的時日他也發現云夢田莊最適合母親和自己居住,眼下莊主賞了房屋和土地,自然喜不自勝。
“不過,莊主說的水力是指”馬鈞小心問。
“我云游蓬萊的時候,曾見當地人以水作為驅動,驅動四對卷軸工作,這樣紡織不但不費力,速度還能提高十倍。”燕綏和顏悅色道
“不過蓬萊的發展比我們內陸要快了百余年,想要趕上他們有些難度,我也只能說這個大體的方向,具體細節記不清了,日后改良還要勞煩你和同僚們多多摸索。”
被這般友善對待,馬鈞更是感動“多謝莊主告知,有什么盡管吩咐便是,我一定好好干活,絕對不偷懶”
以前在家鄉,但凡有什么厲害的東西,大家都是藏著掖著的,來到云夢田莊,馬鈞發現在莊主的帶領下,大家都是鉚足了勁兒一起干,誰有什么發現都會飛速地報上去,再由旁人搭把手,一點都不會瞞著。
其實,這就是燕綏激勵機制的功勞了。新發明和改良都有獎勵,不但個人有,后續參與的團隊也能拿到經費,整個工坊在評優時也能加分,整個年終獎金盤子更大。
對馬鈞這樣百年一遇的發明家,燕綏開出的待遇自然優厚。不過,她賞賜田地和房屋的方式和秦漢建國以來的機制不同。和華夏剛建國時一樣,燕綏給予的是公屋和公田的使用權,若是離職,房屋和田地得返還才行。
馬鈞將傳統動輒五十躡、六十躡乃至百余躡的舊式織布機改為了十二躡,效率提升了四至五倍,一匹的綾布在改良后十余天就能完成,織造的提花紋樣還更獨特。
一會兒,諸葛亮跟著處理了一波事務的戲志才過來,看向戲志才的眼神更加欽佩
戲縣令辦起事兒來又快又利落,批復起文件來更是腦子轉得飛快。相比起叔父來,他更想跟著戲志才學習了
順著燕綏的思路,戲志才、諸葛亮和馬鈞圍著改良后的織布機又商討了起來,看哪里能加入卷軸和水車。
等他們討論告一段落,燕綏適時地插入其中,問道
“說到水車,我曾見過一龍骨水車,能夠連續提水,灌溉農田,不知諸位可有改良水車之法”
看來蓬萊的人都這么用,戲志才問“莊主可還記得大約的圖樣”
燕綏在旅游時了解到在電動抽水機普及以前,龍骨水車在提水灌溉等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世界范圍內最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他們去旅游的村落甚至還在使用著,有兒童踩在水車的腳踏上汲水。
而這龍骨水車,就是幾
十年后馬鈞的發明,燕綏就等著這發明在春夏好生灌溉農田呢,減輕農人汲水的工作量,讓他們把更多精力放在修筑水渠和打水井上。
眼下馬鈞還只是個十二歲的小少年,聽到龍骨水車這個詞后眼神有點迷茫,似乎不明白為什么取了這么一個名字。
拿出鉛筆畫圖樣的時候,燕綏畫了兩種。一種是她在古村落見過的龍骨水車,通過腳踩就能輕松地把水汲取出來,另一種則是水轉的高車,名為筒車。筒車會更省力,因為水流本身就能沖刷著筒車旋轉,將水不停地送往高處。
“這具體的構造我不記得了,只有大概的一個框架。”燕綏有些遺憾地說
“龍骨水車的應用面更廣,但這種水轉的高車,在水流湍急、動力十足的地方,能夠晝夜不息地自己運作,將水引入田地,達到灌溉無憂的目的。”
諸葛亮眼前一亮“此器極好大輪周用小筒次序入水舀滿,至頂傾出,接以木槽,便能導入渠田。”
馬鈞也忍不住拍著胸脯說“有莊主這樣的思路在,就跟房梁和地基都打好,只等著工匠們蓋房子一樣,您給我一個月時間,一定能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