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又交代周泰道“你把營救百官成功的兵將名單匯總統計上來,下午讓他們來我帳前領取獎勵吧。”
“諾”周泰連忙答應了下來。
燕綏征求他們的意見“你和典韋覺得發什么獎勵好”
性情淳樸的典韋撓了撓腦袋“只要是莊主的賞賜,不拘是什么,都是好的。”
周泰也贊同“是啊,能夠得到莊主的認可,已經讓人覺得榮幸之至了。”
“沒有物質的精神獎勵就像是空中樓閣一樣,無法長久。”看著兩位憨厚的部下,燕綏循循善誘道“你們再想想怎么激勵和安撫兵卒,以后統領軍隊,多得是賞罰的時候啊。”
像他們兩個一樣不畏懼生死、膽氣絕倫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出生入死都是為了給自己和家人拼一個好前程。
犒賞土地是以攻城時“首登城池”和人頭為標準,這次營救應另當別論,畢竟土地是核心資源,在關鍵時刻才會拿出來獎勵。
典韋想了想說“聽說抬回來的箱子里有不少玉片,或許莊主可以以玉賜之。兵卒們可以將其作為傳家寶傳下去,或者日后當自己的陪葬品,收到一定很高興。”
傳家寶和燕綏最初所想不謀而合,聞言點了點頭。
周泰更實用一些,提議說“我建議憑救到的人數來賞賜金餅。有些兵卒的家里并不寬裕,拿到金餅日后可以托人帶回家中買鹽和農具,這樣他們在外也放心。”
相對而言,玉片不好流通,還容易被達官貴人家的管事壓價。
燕綏知道他們作為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都很需要被認可,笑道“你們都說得有道理,就玉片和金餅同時發吧。”
周泰和典韋建議被采納,十分高興不愧是莊主,從來都是這么慷慨。
燕綏問“說起來,他們都是怎么托人帶東西回家的”
周泰回答說“大部分是拜托行商,給他們些錢,往家里帶平安信和稍東西。”
“行商”燕綏道“行商走南闖北,要走到他們家中還不知道何年何月啊。”
“還有些行商會昧下錢,能不能帶到要看運氣了。”周泰嘆氣道“主要是沒得選。”
其實之前寫信的需求還沒那么多,畢竟兵卒們大部分都不識字,又不敢去勞煩長官。
如今在燕綏的獎勵政策下,兵卒們熱火朝天地學著千字文,簡體字已經學會了,和長官的距離也拉進了。許多人在學習之余,請教著長官,用刀在竹板上刻平安信,寄信的需求自然旺盛了。
“我們得新增一項員工福利。”燕綏沉吟了片刻,干脆利落地定下了一項新的決策“周泰你先在兵卒之中問問,我打算讓他們推舉百人作為通訊兵,專門負責傳遞家書、軍餉。”
倒也不僅僅為此次征戰,日后行軍打仗,總不能讓兵卒們一去杳無音訊。
被兵卒們選舉出來的,應當也是可靠之人。畢竟這不同其他,日后是關系到切身利
益的。
“莊主這個主意極好,”典韋高興地撫掌說“平日里尋人往家里稍信真是太麻煩了往往找十幾個行商,都不一定遇到一個恰好遇到的。”
而且行商在路上耽擱許久,等信件和東西送到,都是好幾個月甚至半年以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