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在這幾年爆發式地開了許多食肆,一開始是云夢田莊下的產業引領風潮,然后民間爭相模仿。
云夢田莊作為半官方性質的存在,燕綏講究官不與民爭利,并不會去找模仿的人麻煩。許多百姓,在街道兩旁劃分出的擺攤位,支個小攤子,或者推著小板車并能做小生意過活。
“對于這位燕使君,世人的評價還是太膚淺了。”張松從街頭吃到街尾,仍然一副意猶未盡的樣子。
以前平民的飲食文化都粗糙,貴族宴請都是在家里由大廚做,但潁川顯然不是。他們喜歡食堂、喜歡街食,當然這和他們的薪水不足以奢侈到聘請大量廚子和仆從在家里做活有極大關系。
豫州的官員們,從基層和寒門提拔起來的居多,他們還真沒有這個能力和意愿去奢侈。要真奢侈上了,那就等著被審計了。中原奉行廉潔之風,而且為了讓公務員們不會輕易被腐蝕,不管是公務員們還是工人們,伙食都極好。
軍屯生產出來的地瓜、南瓜、花生、玉米,以及在燕綏傳下來的食譜,都讓他們食堂極有競爭力。
在住宿方面,大部分中低層的公務員和工人都居住在宿舍中。即便是最普通的宿舍,在冬日也能享受到溫暖的炭火,夏日則有清涼的冰塊相伴。而那些聯排小樓或獨棟別墅,帶有前后院子的優雅住所,則需根據個人貢獻度來分配。
曾有眾多名士感嘆,即便是西北的豪族,也無法與這些普通職工在飲食和住宿上的優越待遇相提并論。對此,燕綏總是笑瞇瞇地解釋道,這一切都是生產力提升和公平分配所帶來的碩果。這種進步不僅反過來繼續促進了社會的繁榮與經濟的增長,更預示著隨著炭價和冰價的進一步降低,尋常百姓也將告別因寒冬和酷暑而缺乏取暖和降溫器具的苦難日子。
陽城街道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兩旁的鋪子如同龍鱗般密密麻麻地排列著,一家緊接著一家,宛如一條蜿蜒的長龍。這些鋪子各式各樣,琳瑯滿目,有各式各樣的飲子店,飄出香甜氣息的糕點鋪,堆滿墨香古卷的書店,散發著濃郁酒香和飯香的酒肆,以及為招攬旅人的旅舍。
在潁川的中心城鎮上,百姓的菜品更為豐盛,包括泡白菜、酸筍、風雞、草魚、臘肉等。而且因著燕綏大力從系統兌換良種,培植高產作物,許多外來食材如西紅柿、辣椒、南瓜、紅薯、玉米、花生等也開始出現在食肆中。
偶爾有行色匆匆的旅人,用牛皮做的水囊灌了大量奶茶進去,還有的用密封好的竹筒將胡餅、花生糕、烤紅薯一個個塞進去,然后便快馬加鞭出城去。
aaadquo怎么分店開得越多,做代購的反而只增不減。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在街邊三樓包廂內,燕綏和郭嘉靠在窗邊悠然道。
“不僅僅是送往我們治下,”郭嘉伸出蔥白的手指指了指西面和北方“那些愛享受的世家豪族都等
著呢。”
燕綏了然代購中原的特色,不僅是因為美食好吃,還因為這是一種品牌效應,身份的象征。
中原文人士大夫對紅薯、奶茶、藥飲、茶飲都十分推崇,許多期報紙上都有文人雅士為奶茶、藥飲、茶飲吟詩作賦,而軟糯可口的紅薯粥、香濃酥脆的花生酥、古法紅糖因為有宣傳服用能精神舒爽,也十分受士族認可。
“人類的天性就無法拒絕高糖高熱量的東西,這玩意在口中完全融化時,那種滿足感可是無法比擬的。”說著,燕綏扔了一塊花生酥到嘴里。
她可沒有說謊,對于飲食貧瘠的古代人,這些東西無法抵抗的美味。再者,圍爐煮茶、配上茶點來吟詩作賦,本來就在文人雅士之間風靡。
只是漢代原本的茶點著實單一,比如當初漢靈帝推崇的胡餅現代街頭再尋常不過的東西,商家都得竭力把餅子做出花樣來才能賣得出去。再比如漢代推崇的黑暗煮茶煮的是原始的野生茶,然后把蔥、姜、橘皮、茱萸、薄荷等調味品一股腦地扔進去。
那味道真的是讓燕綏終生難忘,所以她每次從系統兌換的香茗才廣受好評。畢竟,那才是真正的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