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總有傲氣,稍許磨難,會讓他未來的道路走得更為順暢。
雖然整體上嬴政對黎箏是十分滿意的,但在收入麾下之前,還是得考驗一下,而這個齊相國,就是塊很好的磨刀石。
殊不知,嬴政選擇用來磨礪為難黎箏的由頭“齊相國”,正是黎箏本人選擇出的,最好投名狀。
小孩微微一笑。
委托嬴政幫她打敗后勝既是明面上的引子,也是嬴政交予她信任的地基。
畢竟對帝王來說,有求于人的臣子,永遠比無欲無求的圣人來得讓他安心。
二來,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了解歷史的黎箏清楚知曉,齊國在戰國末期當了秦的盟友,但到了秦統一天下之時,便會成為大秦覆滅的最后一個國家。
為了達成黎箏除掉齊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后勝的目的,黎箏和秦始皇的目標是一致的。
只有先掃除六國,統一天下,黎箏才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這是投誠的最優解。
看小孩老神在在的表情,始皇馬上知曉這題難不倒神童,便又故意施壓道“秦國人才泱泱,你七歲稚齡有何能耐為我效勞”
放到后世,這便是hr最為拿手的抗壓測試了。
嬴政心想,小神童聰慧則矣,經驗和閱歷終究是硬傷。
可以拿年齡做伐,用其他賢才作比,質疑她的能力。
若是因為這句話露了怯,便還是塊需要打磨的璞玉,暫且不能操之過急揠苗助長的加以重任,一邊教導,下放其歷練,徐徐漸進的委任才是上上之選。
而受到質疑,早有所料的黎箏十分泰然。
你不是說我年僅七歲,沒有閱歷嗎
那我就展示出年在稚齡也能看透人心,直指要害的能力
且先將您秦始皇的欲求,您秦始皇的野心攤開來講明白了再談其他。
黎箏拿出提前準備好的,找商隊隊員重新要來的各國錢幣,一一擺在桌面上,道“今七國貨幣、語言、文字種類繁多,知識難以學習,消息難以傳播,使賢明之理困于一地,使英雄之史斷流于此。”
“各國陛下登基,諸國皆有不同計時法,即便是同一日,在大秦要稱作秦王陛下十三年,在齊國要稱作齊王陛下三十一年,而在趙國則稱作趙王陛下三年。以每國君王登基之日算起,各國皆有不同”
“若是放到后世,如此種類繁雜的計時方式,又該讓后人如何辨認時代,如何辨認世人或許,就連蘇秦和張儀是否是同一時代的大縱橫家,他們都要爭論不休。”
黎箏忽然站起,又俯身大拜“陛下,蒼生苦諸國書不同文車不同軌久矣,唯秦能解眾生之苦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時正是您順應天意,橫掃六國之時。”
“陛下,您不掃平諸侯,成就帝業,又有誰能止諸國紛爭民生疾苦之亂象,又有誰能統一天下,還蒼生太平安寧”
她擲地有聲的道“唯有大秦”
這番話,說得好生正義凜然,也好生道貌岸然,卻直直的說到了嬴政的心里,給了大秦一個名正言順的出兵理由。
他們是順應天時,是以兵戈止亂世,是知蒼生苦楚,還黔首太平。
“好好好一個唯有大秦”
嬴政拍著桌子仰天長笑,開懷不已。
這是李斯之后第二個直擊他心中野心的人,沒想到竟會是一個稚齡之童
在戰國七雄并存,攔門虎趙國尚未除去之時,秦國雖日以夜繼的吞并他國之土,但誰敢在此時就直言橫掃六國,統一天下
唯有李斯唯有面前的稚童
他簡直想將小孩引為知己。
嬴政嘆息著道“好,待我大秦統一六國,就是你大仇得報之時”
黎箏滿心激動。
這便是要將她收入麾下了
完成生下秦三世的任務,總算走出第一步了
嬴政又道“昔年寡人見李斯之時,他是相國的舍人屬官,寡人觀小公子有李斯往日風范,現在,便也封你為舍人吧。”
黎箏立時順桿爬道“謝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