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就知道,只要讓始皇大大知曉“棉花”的
存在,他一定會立即坐不住的要馬上推廣。
輕輕搖頭,黎箏只能給這位千古一帝潑上冷水“陛下,如今土豆的推廣才剛剛開始,百姓們還處于即便將所有的田地全都種上糧食,等到交完基本的田稅,剩下的糧食也只能勉強填飽肚子或者賣給別人賺到少量金錢養活自己的程度,所以,大概率黎民們都不肯種植棉花。”
棉花是一種完全不能食用的植物,百姓會因為擔憂自己無法填飽肚子而拒絕種植。
黎箏道“依臣之見,最好還是等到全民種植了土豆的四五年之后,再開始種植棉花為好。”
嬴政卻持反對意見。
作為在趙國當過很長一段時間質子,經歷過不少苦日子的君王,嬴政實則非常了解,在冬天沒有炭燒以作供暖,沒有足夠的衣服穿以作衛寒是怎樣的生活。
所以,他堅定的表示要立刻種植棉花。
實在不行就高壓政策逼迫百姓,強行推廣
眼見勸說不了嬴政,黎箏暗自心焦。
棉花的功效和好處,并不如土豆一般直觀可見,最起碼也要等待一段時間之后才能見效。
百姓不懂這是為了他們好,很容易再度坐實嬴政的暴君之名。
施行這般高壓政策,另外一點壞處,就是容易喪失人心。
此時的秦國軍力強盛,在戰力方面可以說橫掃整個戰國都沒什么問題,真正有問題的地方,只在于“人心”二字
只有手握“人心”未來才有太平江山可坐
黎箏苦苦思考,終于想出一個兩全之策來。
既然百姓不愿意種植棉花的原因是糧食緊張,無法確保所有人都能填飽肚子,那這個情況豈非跟新中國剛成立之時,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生產力不足,商品貨物糧食匱乏的情況相同
當時的領導人是怎么做的來著
施行糧票
一想起糧票二字,黎箏的思路立時通暢了。
糧票之法,即為計劃經濟,由朝廷來收攏所有地區的糧食,再統籌計劃,將食物分發到每一個百姓手里,確保所有百姓都有糧食可以吃,不會因為饑寒而大量餓死哪個地區的人,另一個地區卻因為土地豐饒,沒有遭受天災,將糧食存放到了變質也沒人去吃。
同時,使用了這種辦法之后,所有百姓手里都會分發到足夠的糧票,無論從事什么職業,種植什么品種的植物,都將有飯可吃,有衣可穿。
乃是一種將國家物資進行重新分配,合理規劃的絕佳方法。
黎箏打好了腹稿,便將這一連串的想法全部告訴了嬴政。
“不過,對于朝廷來說這將是個非常大的工程量,需要派出信得過的專人去驗收糧食,再統一籌算,統一分配。”
嬴政的眼睛越聽越亮,恨不得鼓手叫好。
如此新進的做法過去從來沒有人提出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