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理來說,他們這一行人并非什么求財的盜墓賊,在此行走僅僅只是為了尋找可能存在的出路,是以遇見墓室對他們來講實則也沒什么用處。
可現下他們完全沒有出墓的方法,只是像只無頭蒼蠅一般的在這墓穴里頭亂轉,所以,也只能將希望落在這墓室之中,盼著里頭還有什么可以出去的機關和讓他們突破困境的希望存在。
“進這墓室的主人,可是位在木工技巧和機關術兩方面都登峰造極的人,他的墓室里,萬一藏著什么花盡畢生心血制造出來的精巧器械,那我們或許就可以借此脫離這個地下墓穴了。”
在沒有辦法的時候,死馬也要當做活馬來醫
他們都已經走到了這里,何妨再進入墓室中找找有沒有什么生機呢
像是印證眾人的猜測般,在進入這條通往主墓室的墓道之中,里頭精巧的機關是外頭的幾倍之多,其兇險之處,若不是黎箏幾次出手,將險些斃命的戰士救下,恐怕在這里他們就會大規模損兵折將一番。
也還好腿腳不便的陳且和另外兩個戰士都按照黎箏的命令呆在了墓室的門外,否則,他們幾人大抵會因為行路速度太慢而觸發不少機關陷阱。
費了一番功夫,眾人終于通過了層層機關,進入到了墓室之中,可到里頭一看,哪里有黎箏想要的“能夠帶他們出墓”的精巧機關
這墓室根本空得比最上頭用來打掩護的墓室還要簡陋。
不死心的眾人又猜測著墓主會不會將好東西全都放在棺材里,隨自己一同下葬了,可真的打開了棺材,他們才發現,這僅僅只是那方士的衣冠冢而已,其本人并
不再在此。
而與衣冠一起躺在墓中的,還有一封方士的親筆信,上頭事無巨細的寫明了這位方士的來歷出處和為何將墓室建造于此。
“余原是秦國綏山人士,因醉心于葛由仙人的木雕與機關,游歷四方收集其散落于人間各處的心得筆記,編纂成書冊,悉心學習,原以為這樣的生活會一直持續下去,誰知,秦王十年,余游歷制趙國安國此地,不幸在城外山林中誤食一株他人精心飼養的毒草,藥石難醫,悲痛之下,便在此地建造了墓穴。
然而,在安國全城的藥師合力醫治下,余竟在次年痊愈,身體健康,活蹦亂跳,于是這座已經建立好的墓穴便失去了用武之地,只得空置了下來,余想了又想,最后將此地用來存放余在安國的這一年半時間里制作出來的“登仙臺”等木雕。
這生命最后的一段時光中,余雖然無法如過去一般到五湖四海去收集散落各處的葛由筆記,但卻專心將手頭上學習到的知識全都裝到了肚子里,是以,離開安國前,余將那本編纂好的葛由仙人木雕隨筆初稿藏在了主墓室上方的“登仙臺碑”之下,留給后世的有緣人學習。
如今汝輩能夠通過余精心設下的機關陣,見到這封余的生平小節,便已是余的有緣人,余便將半生心血所著的葛由仙人木雕隨筆初稿和這間墓穴贈與郎君,愿見此信者,能夠如余一般,一生敬愛葛由仙人,將木材雕刻和制作機關當做必勝所愛之絕學,好生對待這本木雕初稿,如有空暇,或可再幫余到五湖四海中去尋找其他葛由筆記。”
通篇讀完,黎箏一行人對這位方士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喜好,他的生平,他的奇遇,都呈現在了這捆竹簡之中。
有戰士忍不住感嘆“真是個隨性灑脫又性格奇異的人,花了大半生,好不容易編纂出來的初稿,就這么藏在了墓穴里贈送給后來的有緣人,甚至還連帶著這個墓穴一塊兒贈送,真是又奇怪又率性。”
“大抵是太過于喜歡葛由仙人的技藝了,一直在五湖四海追尋筆記心得的下落,即便知曉自己食用了毒藥,命不久矣,也要在生命的最后時光里鉆研技巧,他一定是全都學會了,才會將這本初稿藏在這里的吧。”
“這種非常喜歡,所以想要推薦給別人的心情我也曾經有過等到七國之間紛紛擾擾的戰爭結束以后,我便要如這位方士所說的,繼續他的事業,將三山八荒所有的還未找到的葛由心得全部收集起來。”
“我們可是戰士啊,你居然會想著戰爭結束要是戰爭結束了,我們不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沒有用武之地才好呢,我們全都回家種田不好嗎青山綠水,炊煙人家,出門是郁郁蔥蔥的糧食地,進屋是美麗的良人與聰明的孩子,這不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