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轉木取火法其實十分困難,完全不似荒野求生視頻那般,轉幾下就點著,有時手掌磨得發熱,磨禿嚕皮,也看不見一點火星。
云溪決定嘗試弓弦轉木取火的方法。
這幾天,她在水潭兩岸的叢林間,找到一種很像香蒲的植物,綠色,葉片扁瓶纖長,頂端的有一根十分像烤腸的棒穗。
小時候在農村,每次看見河畔田邊一簇簇的香蒲,她都因為看到那根像烤腸的棒穗而感到十分嘴饞。
棒穗是香蒲的種子,用手輕輕一捏,會瞬間涌出一堆瀑布般的絨毛。
小時候她很喜歡玩,就是絨毛弄到衣服上,不容易拍開。
這些絨毛十分易燃,可以充當引燃物,還能塞進布里,當枕頭和被子。
云溪割了許多,抱回岸邊。
人魚湊過來看時,云溪使壞,折了一根香蒲棒,像晃逗貓棒那般,在人魚面前晃來晃去。
人魚的腦袋隨著香蒲棒左右晃動,然后伸手一抓,里頭忽然爆開了一堆絨毛,她身子往后一縮,鉆回了水里,過了幾秒,腦袋探出水面,眼睛滴溜溜盯著那堆香蒲看。
云溪笑了笑,拿了幾根給她玩。
蒲棒的表面有一層黃色的蒲黃,也是中藥材。小時候,她在外面不小心割傷或者劃傷時,奶奶就會往她的傷口上,抹些蒲黃,能很快地止住血。
奶奶手巧,還能用香蒲的葉子編織出蒲席、蒲墊、籮筐、蒲扇。
從前,奶奶坐在院子里編織香蒲葉,她就坐在一旁看書、寫作業。
當她學到孔雀東南飛里的一句“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時,轉過頭看奶奶編織草席,心中很好奇,奶奶手中的香蒲,與詩中的蒲葦是不是同一種東西
至今,她都還沒弄明白。
香蒲底部的根莖,像剝筍一樣剝開后,里面的嫩芯可以當菜炒著吃。
那個年代,農民不識幾個大字,各種動植物的利用經驗,皆靠祖輩代代口口傳授。
云溪走出了農村,不記得那些籮筐草席要怎么編,只記得最基礎的揉、搓、捻。
她把香蒲葉揉搓編成一小截繩子。
接著,她找了一截同樣韌性十足的樹枝,做了把小弓弦。
人魚對云溪的一切都很好奇,她見云溪做了把弓,湊過去,摸一下,看一眼云溪,摸一下,看一眼云溪,那個眼神好像在懇求云溪,可不可以也讓她玩一下。
云溪削了根小樹枝當箭,箭頭沒有削尖,然后拿過弓,把箭搭在弦上,射出去。
人魚更是瞪大了瞳孔。
云溪把弓和箭都給了她,自己利用剩下的材料,重新做了一把。
人魚拿著弓箭,在水面上射來射去,像個小孩那般,玩得不亦樂乎。
云溪看著人魚玩弓箭,就好像看見了小時候的自己。
農村的小孩,沒有城里那般琳瑯滿目的玩具,她小時候的玩具,基本都是自制的。
小時候,她用開叉的樹枝和皮筋制做彈弓;用竹子和繩子做弓箭;用布和沙子縫沙包;用竹片和竹枝做竹蜻蜓;用廢舊報紙和書本疊紙槍;用兩個塑料杯子和一根繩子做可以傳聲的土電話
林林總總,充斥了她的童年時光。
一段快樂而短暫的時光。
太陽高高懸掛在半空,約莫是正午時分。
云溪找了個背風處,照舊利用軍刀把一根木棍邊緣,鉆出一個倒“v”形的凹槽,凹糟四周放著易點燃的草絨和芒萁,然后將另一根木棍綁在弦上,垂直豎放,底端對準凹槽處,頂端也拿一塊木頭摁住固定,另一只手劃拉弓弦。
弓弦轉木比徒手轉木省力,磨了一會兒,云溪沒有看見白煙,她停下來,摸了摸木棍的轉頭。
滾燙的溫度。
她“嘶”一聲,迅速把手縮回來,摸了摸自己的耳垂,然后繼續使勁劃拉弓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