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洞里頭的空間確實很大,絲毫不亞于當初滄月的那個水溶洞,且越往里走越感覺到溫暖。
洞與洞相連,大洞連小洞,或高或低,或升或降。
有些洞腔的洞頂只有1米多高,需要彎著腰通過,有些洞腔的洞頂可能高達5、6米,洞腔的造型也是千奇百怪,與其他洞穴不同的是,這里的洞壁和地面大多崎嶇不平,有些呈現波浪形狀,是明顯熔巖侵蝕痕跡。
有些洞腔里頭,會有一個塌陷坑,有些洞里,有個透頂的洞口,就像一扇打開的天窗,還有陽光灑進來。
走了不知有多久,大大小小鉆了十幾個洞,還是沒有走到底。
云溪記得,人類世界有個景區,也有類似的地質景觀,火山群噴發造就的熔巖隧道,有“七十二洞”的美稱,似乎有一百多平方公里的面積。
這幾個洞腔加起來雖沒上百平方公里,但云溪感覺這里能住下一群的人魚。
走到一個洞腔,撲面而來一陣惡臭。
她們找到腐臭味的來源,是一頭死去的狼獾,尸體高度腐爛。
再走下去都要天黑了,云溪決定先將這頭動物的死尸清理到洞外去,清理出去后,她還灑了一層厚厚的草木灰,用作消毒。
味道一時難散,她們不想在這個洞腔居住。
實在走不到底,云溪也不想住得太深,萬一真發生了地震或火山噴發,跑都跑不掉。
她選擇進入洞口后的第三個洞腔作為她們的臥室,前方的第二個洞腔用來儲物,洞口進來的第一洞腔方,自然是生火的廚房和吃飯的客廳,廚廳一體。
第四個洞腔,帶著一個“天窗”,冬天的時候,可以在那里生起篝火來取暖,還能抬頭看看日月星辰。
她們三個動物,占用4個洞腔,足夠日常生活。
臥室距離洞口大概只有二十多米,溫暖干燥,就是光線昏暗了些,居住在這個洞的話,得常年點蠟燭照明。
如果不是擔心發生地質災害,這個山洞其實也很適合常住,足夠寬敞溫暖,附近也有水源。
之后的兩天她們就在溫泉島上整理洞穴,餓了滄月在島上狩獵,云溪在洞口生火做食物,累了就去溫泉里,泡個十來分鐘,困了就一條動物皮毛毯子鋪地上,相擁入睡。
兩天后,她們的“三室一廳”整理得差不多,她們把冬天所需要的物資,螞蟻搬家,一點點往溫泉島上搬去。
之后的日子,便是為入冬儲存食物做準備,熬煮海鹽、摘野果、曬果干、煙熏肉、鹽腌肉已經是再熟悉不過的流程。
今年不必額外制作冬衣,云溪也不必分散精力燒制陶器,可以專心儲備,滄月經歷了年初的那場饑餓,也跟小松鼠似的,學會了拼命儲存食物。
一人一人魚,聯手儲食,每日從早忙到晚,一個秋天下來,她們把儲物的洞腔塞得滿滿當當。
初冬,第一場雪降下后,她們正式搬到了溫泉島上,淼淼是最后一個被她們接過來的。
這只貓不愛沾水,哪怕是溫水也不愛碰,搬到什么島嶼對它來說區別不大,但跟著她們兩個有肉吃,且溫泉島上的這個熔洞,住著確實比藍田島的山洞溫暖舒適,整只貓看著比去年有精神多了,每日最大的樂趣就是鉆到不同的洞腔里探險。
云溪至今還沒走完全部的洞腔,這幾個月都忙著儲存食物,反正冬天不便外出,她有大把的時間探索。
正式搬家的第一個晚上,她做了一盤臘肉炒筍干、一碗豬肉湯、半只烤山雞、一條烤魚,算是有史以來,最豐盛的一頓晚餐。
洞里點著松油蠟燭,滄月聞著食物的香味,開心地尾巴甩來甩去,淼淼把她的尾巴當成逗貓棒一般,撲來撲去,就是撲不中。
云溪坐在地上,看著那些食物,雙手合十,默默祈禱希望今后的歲月,都像現在這般,吃飽穿暖,平平安安,健健康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