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是個行動力很強的人,既然已經確定了要冊封小驪珠為長公主,以及今年秋分帶她一塊去祭月,那么當天晚上他就已經讓宦官準備了詔書,等第二天上朝時就直接當眾宣讀了。
聽到始皇帝要將小驪珠冊封為昭陽長公主,并將四川郡作為小驪珠的食邑,不少大臣們就開始皺眉了,等聽到始皇帝竟然還要帶小驪珠一塊去祭月,他們的眉頭就皺得更緊了。
于是在宦官宣讀完詔書之后,就有大臣迫不及待地開口了“陛下,這于理不合啊。”
“其一,驪珠公主既不是嫡出,又非居長,如何能夠得以被冊封為長公主呢”
“其二,驪珠公主尚且年幼,又無任何的功績,將四川郡賜予她作為食邑,未免有些太兒戲了,且對其他皇子和公主而言都不公平。”
“其二,祭月是何等重要之事如何能夠讓一個二歲幼兒參與其中呢陛下雖然是一番慈父心腸,但是難免有得罪月神之嫌。”
“因此臣希望陛下能夠再好好想想,收回成命。”
開口的大臣名叫王綰,他曾經在大秦統一了六國之后以燕齊等地離咸陽過于遙遠為由,向始皇帝提議分封諸子為王,由他們接手,代為管理,輔佐始皇帝。
結果毫無疑問的就被否決了,最終始皇帝決定廢除了分封制,改為推行郡縣制。
對此,王綰自然是不高興了,畢竟在他看來,他如此建議完全是為了始皇帝,為了大秦著想,可偏偏始皇帝卻聽信李斯那個賊人的危言聳聽。
當然了,王綰再怎么不高興也沒用,因為始皇帝才是大秦之主,他要是想繼續干的話,那就只能收起他的那點不高興。
然而王綰怎么也沒有想到,時隔十一年,始皇帝竟然會將四川郡賜給一位公主作為食邑
王綰當然知道這個與分封諸侯有一定的區別,但是始皇帝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否意味著他改變主意了
如果是的話,王綰自然高興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會贊成始皇帝將四川郡賜給小驪珠作為食邑。
“王相此言差矣。”有人反對,自然就有人贊同了,“驪珠公主雖然并非嫡出,又非居長,但是她對大秦有功,所以陛下破格將她冊封為長公主那也是合情合理的。”
聽到這熟悉的聲音,王綰還沒有回頭,臉上就先露出了一抹厭惡之色。
“老夫倒是不知驪珠公主對大秦有何功勞值得冊封她為長公主”王綰開口道,“不如李相不對,老夫忘了你已經不是丞相了,不如李斯你為老夫好好答疑解惑一番”
王綰和李斯不和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甚至不是一年兩年的事兒了,自打王綰向始皇帝提出分封諸子為王的建議卻遭到李斯嚴厲的駁斥之后,兩人就結下了梁子。
要知道當時的王綰已經貴為丞相了,而當時的李斯雖然是廷尉,有封駁丞相與御史的權利,但是李斯當眾駁斥他叫他顏面掃地一事還是叫王綰耿耿于懷。
更別提李斯曾多次踩著他上位,甚至最后還爬到了他的頭上,他為左丞相,李斯升為右丞相在大秦,向來是以右為尊的。
好在老天有眼,叫李斯這老匹夫栽了一個大跟頭,對于李斯矜矜業業幾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的遭遇,王綰深感痛快,唯一讓他想不明白的是始皇帝為什么還愿意留著李斯
明明依照李斯如今的官職,他壓根就沒有和他們一塊上朝的機會才對的。
面對王綰的當眾嘲諷,李斯卻面不改色的。
早在始皇帝貶了他的官又讓他繼續上朝的時候,李斯就已經猜到了他在這里會遭遇什么,所以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
而且這也不是他被貶官之后第一次上朝,更不是他被貶官之后第一次遭到王綰的當眾嘲諷,所以完全可以泰然處之。
當然了,李斯是不是真的可以泰然處之暫且先不說,反正明面上他確實是做到了。
“看來王相得好好保重身體啊,你雖然比臣要小幾歲,但是這記性怎么卻不如臣呢”李斯小小的反擊了王綰一句之后,才開口道,“既然王相你誠心發問了,那么臣就好好的為你,也為在座的各位答疑解惑。”
“王相剛剛問驪珠公主有何功勞,那么臣可以明確地回答王相,驪珠公主協助陛下平定庶人胡亥的逆謀,還及時趕到上郡救下了長公子與蒙恬將軍,這樁樁件件,難道不算是功勞嗎”
王綰先是因為李斯一開始的那句反擊而黑了臉,然而不等他跟李斯算賬,他后面的話卻如同一道驚雷般直接劈了下來,驚得王綰眼睛都瞪大了。
在場的其他人反應都和王綰差不多,更有甚者被驚得不小心扯斷了自己的胡須,然而在這樣的時刻卻顧不上疼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