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別提小驪珠他們還打算抽出一部分的玉米種子留著自用了,所以除非他們有誰懂法術,能夠變出更多的玉米種子來,否則的話他們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只分給一部分的沛縣黔首。
這個辦法可行嗎
可行,但是有一定的風險。
因為古語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可見就連前人都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一旦分配不均的話容易生出事端來。
“我知道。”小驪珠倒是會法術,但是她可沒有辦法變出更多的玉米種子來,所以她早就想好分配的問題了。
她道,“這一批玉米種子我們本來就打算無償送給沛縣的黔首們的,但是無償歸無償,我們是有門檻的。”
“達不到門檻的人即便是沛縣的黔首,他們也不能領取玉米種子。”
至于是什么門檻
那么自然得是良民,家中無人有犯罪記錄等等了。畢竟第一批玉米種子的數量本就不夠讓沛縣的黔首們分,所以自然只能先緊著那些良民,甚至是對大秦有功的黔首們了。
至于說什么家中有人犯罪不代表全家犯罪之類的,這是后世的說法,如今的法律可以說是一人犯罪,全家遭殃,甚至丈夫犯事后選擇逃逸的話,那么妻子是要代替坐牢的。
小驪珠之所以選擇用這種方式篩選前來領取玉米種子的人,最根本的原因當然是因為
第一批的玉米種子不夠了,但是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向沛縣的黔首們釋放一個信號
抱緊國家大腿有肉吃。
這里的“國家”指的當然是大秦了,別以為小驪珠不知道四川郡原來是楚國的疆土,如今住在沛縣的黔首們基本上都是老楚人。
那么這些黔首是對原先的楚國更有感情還是對于后來的大秦更有感情呢
如果楚國已經滅國一百四十年的話,那么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的黔首自然對大秦更有感情了,但是如今楚國滅國不過十四年而已,別管曾經的楚國對他們這些平民百姓好不好,但是一旦大秦對他們不夠好的話,他們就容易想起楚國的“好”。
反之亦然,只要他們覺得大秦對他們足夠好,他們又怎么會再想起楚國的“好”
一旦老楚人都想不起楚國的“好”了,那么楚國余孽壓根就成不了氣候;既然成不了氣候,那么楚國余孽自然就不足掛齒了。
同理的,其他幾個國家的余孽也一樣。
小驪珠把自己的想法跟張良他們說完之后,她又道,“有我在,六國余孽還想搞復國”
“沒門兒”
“不對。”小驪珠自我糾正道,“應該是連窗都沒有”
“大統一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主流趨勢了,誰想要開歷史的倒車,看我不削他”
小姑娘一邊說著,一邊亮出了自己的小拳頭。
作為六國余孽甚至想要復國的張良“”
很顯然,和有雙重身份的張良比起來,只有一重身份的蒙毅要簡單得多了,聽著高興立馬就直接鼓掌表示贊同“正所謂虎父無犬女,長公主真不愧是陛下的女兒,說得可真好。”
“一般一般啦。”小驪珠嘴上是這么謙虛的,但是臉上的笑容特別有多得意了,她看向張良,問他,“你覺得呢房復。”
他覺得呢
張良心想,他覺得他要是敢附和的話,他爹和他祖父今天晚上肯定會“上來”找他的。
良民僅僅只是能夠無償領取玉米種子的、最基本的條件之一,除此之外他們還得答應小驪珠他們經過商量后列出來的要求們
比如說納稅,比如說不能私自轉賣玉米種子,比如說收成后不能擅自留種,比如說必須得按照官府所教的種植方式,再比如說一旦陽奉陰違的話所造成的損失由黔首一力承擔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