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見周二沒什么大礙,也松了口氣。
幸虧那只木鳥飛得不高,地面又沒什么尖銳的東西。
瓜瓜,后來那只木鳥怎么慢了下來
瓜瓜周二力氣不夠,快速搖了上千下,兩只胳膊發酸,搖不動了。
唐詩想笑哈哈哈,萬萬沒想到是這個救了他一命。他這想法不錯啊,不過光想靠人力上天簡直不可能,船只在水里有浮力托著劃槳要輕松得多,而且實在劃不動了也可以歇歇。可飛機在天上不行啊,還是必須得有燃料做支撐才能長時間遠距離飛行。
瓜瓜沒錯,他搞熱氣球都比這木鳥飛天成功的概率大得多。不過也虧得他不是搞熱氣球,不然飛上去沒法下來,肯定要完。
聽到周二沒事,大臣們也松了口氣。
只是如今周泰這個吏部一把手都被親兒子打臉了,他們再激烈反對,總感覺沒那么理直氣壯。
天衡帝看著眾心不在焉的大臣,心里有了計較。
科舉改革,反對最激烈的便是吏部和禮部,其他的大臣也有不少反對的,可沒他們這么激烈。
如今禮部因科舉舞弊一事正是氣短之時,周泰又不在,吏部的人一盤散沙,是推行新政阻力最小的時候。
天衡帝抬手示意大家安靜,然后說道“諸位愛卿的顧慮朕都明白了。既然不宜將工部的各種工匠技術加入到科舉中,那就另行單獨設置一門工考,同樣三年一屆,比會試晚兩個月,在四月初九舉行。”
“工考采用推舉制與海選制結合,各州縣按規模大小可推數名能工巧匠入京參加工考。海選制則交由工部來辦,前一年的秋季各地未被推舉的能工巧匠,還有工部的匠人都可將自己的設計、發明遞交到工部,入選者可參加四月初九的工考。”
“至于工考的流程和科目,由工部來制定,禮部、吏部可各派一名官員監督,以保證考試的公平公正。”
這個流程好像也還可以。對現在的科舉考試似乎也沒什么影響。
原先反對的官員都沒再吭聲,只是彼此交換眼神。
唐詩也有些驚訝。
瓜瓜,皇帝這辦法不錯啊。不過就是要防止一點,最后所謂的能工巧匠,所謂的發明都是來取悅皇帝了。
瓜瓜難免的,畢竟得了皇帝的歡心就可鯉魚躍龍門了,很多人會故意往這些能取悅上位者的方向投機取巧。所以要工考也要分詳細的科目類別,制定一個相對統一衡量的標準,比如
農業方面,農業機械的發明與改良、嫁接育種技術等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產量的發明發現才能視之為進步,作為評定工匠農人的標準。比如木匠機械方面,應該把發明了新式的技術或是改良了木工機械,發明了更高效的守城攻城器械等等作為評判標準。
唐詩你說得有道理,考核的標準應該實用而非取悅權貴方面的創新,這樣才能促進科技的發展。我看徐勘很維護工部,像是個干實事的,在制定工考這塊時應該會注意這一點吧。
本來沒想那么多的徐勘激動不已,真是恨不得拿個小本本出來趕緊將這些都抄下來。
天衡帝勾了勾唇,答案都送到他們面前了,若是工部連抄題都不會,徐勘這工部尚書也該換個人來做了。
見無人反對,他又放了一記重錘
“工考者凡是通過者,免五十畝田賦,見官不跪,每月兩貫錢的補貼,不包括在俸祿之內。”
這待遇比舉人差一些,但比秀才又要好一些。
大臣們看出了皇帝志在必行,有點意見不多就沒反對,但誰知道天衡帝還有后話。
“每年工考者前,朕要親自接見,若其有特別出眾者,封爵,僅傳一代”
滿朝嘩然,封爵,這是何等榮耀的事,這也是多少大臣孜孜不倦求了一輩子都求不來的,如今這些工匠卻有機會封爵,讓他們怎么平衡
“皇上,區區匠人,能得窺見圣顏已是八輩子修來的福氣,如何能封爵這不妥啊。”
“是啊,皇上,此事不妥,匠人而已,又未曾對朝堂對大雍立下汗馬功勞,這如何能封爵”
“皇上,若匠人都能封爵,豈不是寒了眾多忠心耿耿的將士、大臣們的心”
笑死了,說得好像非要勞苦功高才能封爵一樣。
傅國公他們家立下過什么汗馬功勞不過就是生了兩個好女兒而已,短短二十幾年就由一小官升為一品國公,京城數一數二的權貴家族。
還有正在說話的海寧伯,他們家的爵位是拍先先帝馬屁得來,他咋好意思反對啊
照他們這標準,傅國公、海寧伯他們這些人的爵位是不是得來不正,應該先擼了
隨著唐詩一個個點名,原本還在跳腳的許多勛貴和其親家都訕訕地閉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