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朝廷的不著調旨意,一貫很低調,差不多都在養生的轉運使虞禎私下里同宗澤說
“這事兒剛有了個旨意,且等著吧。”
宗澤皺眉,“畢竟是天子的旨意,豈可陽奉陰違”
“河北殘破,又剛剛經歷過一場大戰,正是疲敝之時,就是只強弩,也穿不過魯縞了,何況是這樣的大事”轉運使說,“就不說朝廷要運多少錢糧,征發河北多少民夫,只說這樣大的營寨,靠兩萬義軍守得么”
肯定守不得啊你一座大城方圓幾里地,都要里外數萬人去守它,馬奇諾防線沒個十萬人打底,成什么樣子
這事其實漢時的劉向就聊過,說某魏王想要修一個“中天臺”,勸他沒用,得有人跑來打著支持他的名號替他細算這筆賬,等一路算到光是地基就要方圓八千里,全國領土都不夠,還得成為戰神打下一個大大的疆土后,異想天開的領導就打消這個念頭了。
李綱的出發點自然是好的,但既然這個馬奇諾防線計劃還沒開始出發,在前線的大家就考慮是不是試探性申請一下人員和預算,好讓那些不知兵的好領導和不知兵的壞筍一起偃旗息鼓,不要再搞前線心態呢
蜀國長帝姬但大家仍然很習慣稱她為朝真帝姬的趙鹿鳴聽說后,就說“上個奏表吧,我猜是無兵可用的。”
宗澤和劉韐就都寫了表,各自估算了從真定府到大名府修這個超大規模的營寨大概需要多少兵力防守,帝姬又加了一句
“不要拿些江淮義勇來充數。”
江淮自然也有好漢子,可以當兵上前線,但憑什么呢
人家原本住在魚米之鄉,被你們“偏要勉強”搞得黃河動不動就奪淮入海,這一大片平原現在好不容易才恢復些元氣,你又要搞石壕吏,給人家壯丁拉走,留下一家老小掙命,那人家怎么會情愿呢
就算帝姬是個不在乎他們情不情愿的人,這些江淮兵也一沒經歷過戰爭,二不像靈應軍從蜀中帶出來,受過她的用心訓練,征發來左右腳都不分,怎么打仗再篩選淘汰一批嗎
要是全國的兵力都枯竭了,這么做也算不得已,可西軍呢
十幾萬西軍從冬天駐扎在洛陽,現在漸進了初夏,已經有許多人回陜西老家去了。
他們待得其實不錯,來時包袱沉甸甸的,又是鎧甲,又是武器,大斧沉重,短刀也不輕巧呀。可等到回去時,不少人就沒那么沉甸甸了。
軍官就寫,他們在洛陽四處剿匪,也是經歷了很艱辛一段日子的,所以才會有鎧甲和武器的損耗。
至于剿的匪在哪,其中會不會有人效仿董卓,搞些殺良冒功的事,西軍認為你這就涉嫌毀謗了。
所以他們走了,洛陽城內賺得盆滿缽滿的商賈很高興,城外被禍害夠嗆的百姓也很高興,他們自己能輕松回去看老婆孩子,也高興。
甚至太上皇不用擔心這么多兵馬養不起,官家不用擔心老爹搞政變,那也都是心情很不錯的。
都高興,贏麻了。
只是在河北要援軍時,大家有點尷尬。
李綱說我不尷尬,為什么不能調西軍去河北
大家就更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