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
我們雖然結婚了,但離得遠,也沒辦法,這樣吧廖大哥,你啥時候要是回家的話,麻煩幫我帶點東西給他她知道老賀遠在國外,任務至少半年才能完成,壓根收不到。
想看老胡十八的七零女國手嗎請記住的域名
但她又不是要他收到。
廖志賢不知道,倒是很痛快的答應,“成,我下個禮拜正好要回去一趟,今天就是進城買點土特產,你明天把東西送到知青點就行。”
很快,拖拉機到公社,廖志賢先下車,秦來娣繼續又坐了二十分鐘才到縣里。縣城的模樣沒啥大的變化,只是路上的莊稼人似乎多了一些,秋收后有的生產隊已經分了糧食,家里實在缺錢的就拿點黃豆白米之類的進城換錢換物。
來娣熟門熟路找到縣醫院家屬區,見沒紅袖章這才將背簍放下。
“誒小姑娘你賣的啥”有人好奇的湊過來,看見簍里全是些棕黃色的“干樹杈”,瞬間沒了興趣。
“嬸子,我這兒有上好的黃連,家里人有上火咽喉腫痛的,便秘的,買回去能給泡水喝。”
黃連大家倒是聽說過,但藥這東西,沒病的誰會買,等了半晌,只有一個老太太買了兩毛錢的,說是她老伴兒最近便秘,或許可以買回去試試。
秦來娣也知道藥材不像白米,一是需要的人少之又少,二來也怕不懂醫的人亂吃,萬一吃出問題她得不償失,所以又守了一個小時,眼見著醫院都快下班了依然無人問津,她干脆背起簍子找到醫院藥房去。
現在的藥房西藥和中藥是設置在一起的,甚至連藥師都是同一批,來娣看了一圈,見一位須發花白的老者戴著藏藍色的袖套,連忙迎上去,“大夫您好,需要黃連嗎”
老大夫不感興趣,有些膽子大的農民時不時也會來兜售藥材,但除了人參天麻,他基本都不需要。
“大夫您要不要看一下,我這是上好的野生云連,還有好幾個蝎尾呢。”
老大夫剛要離開的腳就頓住,現在藥材公司和收購站的黃連多是味連,因為產量大,人工種植技術也非常成熟,但對于傳統的老中醫來說,還是更傾向于用云連,覺得它藥效好。“你知道云連”
“知道一些,不瞞您說,我從小跟著爺爺學過幾年中醫,經常跟他上山認藥采藥。”
老大夫點點頭,民間確實是不乏高手,尤其是從民國開始中醫就被打壓得厲害,還鬧過幾次廢止中醫運動,有些高人都歸隱山林,把家學淵源傳給小輩也是很正常的事。
“咦,怎么”
不是普通云連。
秦來娣趕緊介紹“這是我用吳茱萸炮制過的,減輕了黃連原有的苦寒之性,對脾胃好。”
黃連的炮制方法很多,常見的有酒炒、醋制、鹽制和姜制,但吳茱萸制的卻不多,因為工序麻煩,掌握不好比例就容易破壞藥性,所以除非是有經驗的炮制老師傅,不然很少有這么炮制的。
老藥師聞了聞,又輕輕在根莖上刮了兩下,見雖然細小彎曲,但還有泡和結節,橫截面也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