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鋪子還欠著我錢呢,你哪來這么多錢進貨”另一個商人立刻攀咬起來。
“我也出200貫,當即就付款”又有商人道。
“我們居香齋是百年老鋪子了,我們正要胡椒。”以為衣冠堂堂的中年男人向前一步“我們出價195貫,雖然低一些,但是只要您運來我們就全部收下。”
顧季看著面前的眾多商人,陷入沉思。
來買香料的,大多是香料鋪的老板來進貨,而不是賣給散客。但問題在于,顧季也不知道這玩意兒的市價是多少
市場上沒人賣,大概早就提前把貨訂出去了。原主本來不是去永安港做香料生意的,因此原主也不知道行情。
雖然不愁買主,但價格也不能虧了呀。
顧季想了想,先把取出兩斤各類香料,留著自家用并送給親朋。接著將剩下的東西展示給所有的商販“這都是永安港運來的上好東西,剛剛我回家,有人來找我220貫一箱收購,但我覺得這個價賣賤了。”
“這樣吧,不如諸位來競價。競價就是220貫,購買最低限額為半擔,最低加價為五貫。”顧季宣布。
“顧小郎君,你父親在時也賣不了這樣的價。”一位商人抱怨道。
“我出225貫”身后卻立刻有人報價,那商人訕訕退回去。
顧季還沒看清楚是誰,便聽又有人道“我出230貫”
在宋代,香料仍然是極其貴重的貨物,每年上供給皇宮也就百斤。香料鋪子向海商訂購,再轉手賣進富貴人家,或者賣進消耗香料多的酒樓中。
220貫確實是收購的價格了,但卻遠遠不到那些大酒樓拿貨的價格。但酒樓不可能一次訂幾十斤香料,數量夠不上找海商運貨。
顧季本身運貨少,才允許半箱半箱賣。因此酒樓中負責采購的伙計叫價叫得最歡,直接少了中間商賺差價。
最終,所有香料以235貫的均價成交,一共到手3520貫。剩下的三箱擺件也有人來問價,但還沒有敲定最后的合同。
一箱箱搬到他腳下,來收購的香料商卻垂頭喪氣的離開。那居香齋的伙計臨走前還狠狠瞪了他一眼,可惜顧季沒看到。
他正對著銅錢熱淚盈眶,頭一次體會到了空手套白狼的快樂。
等到把貨全清完,差不多就能拿到系統“賺5000貫”的成就積分了。
顧季心里盤算著要換個美輪美奐的大宅子,隨手便給每個船員都發了賞錢。船員們高高興興抬著銅錢往顧季家中走,布吉和顧季走在最后。
顧季突然想起原主脖子后的胎記。他其實不記得自己見過這個,但還蠻好奇脖子后面有什么。
“布吉幫我看看我脖子后面的胎記,有沒有顏色淺一點。”顧季隨口道。
“哦,好。”布吉繞道顧季身后。幾秒鐘后,他有些奇怪道“郎君,你脖子后面沒胎記呀”
什么
想起顧念扒著自己脖子看的情景,顧季全身冰冷,如墜冰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