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們行不行啊”
聽了這些否定,徐磊都忍不住了,站起來說“怎么不行,原先我們技術科水平差,現在如意來了,技術水平提高了,咱們新鍋爐的圖紙都設計出來了,我覺得行。”
“我也覺得行”二車間主任叫郎紅英,是巾幗不讓須眉的存在,“咱們技術上其實并不多差,只是工藝沒達到,如意心里有數,她說咱們練唄難不成路給指了,我們還練不好”
這質問誰能受得住
“那肯定能練好”
“我們又不是不能吃苦,我們就是不知道怎么吃苦而已”
“我同意”
就是這樣,許如意還記得小時候跟著爸爸在車間里的事情,她記憶里的工人們就是這樣樸實熱情不怕苦不怕累就怕做不好。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很多氛圍都變了。
如今,她終于又感受到了。
許如意都沒發覺,自己的聲音都有些激動的變音了,“第三個消息是我跟張局長說好了,我們將要改造二車間沸騰爐,將熱效率從65提高到85,如果成功了,張局長會帶著全肅南市需要改造的廠家,來我們廠參觀。”
“工友們,我們不但不分流了,我們有活干了”
與此同時。
京市現代鑄造雜志社,編輯陳許興奮地跟對面的同事推薦“這篇稿子寫的真是到位,咱們前幾期不是刊發了幾個鋼鐵廠去國外考察的結果,認為國外進行機床鑄造的時候,已經不在使用時效處理,這不就有人反駁了,寫的是有理有據很不錯啊。”
“我看看。”對面林文忠將信紙拿過來,稿子的題目就叫做低應力鑄造并不具備可行性,題目起的很是直接,不過他一看內容,就立刻投入了進去,二十分鐘后才抬起頭,“這人很厲害啊,觀點明晰,論證準確,很站得住腳。”
“就是”他盯著信紙上的落款燎原縣機械廠許如意,有點摸不著頭腦,“她一個機械廠的同志,怎么對機床鑄造這么清楚”
“很多機械廠業務范圍很廣的,說不定他們也承擔這方面的訂單。我認為稿子只要有道理,不用在意作者的單位。單位可是會調動的。”
林文忠想想點點頭“是,我同意發表。”
海市鋼鐵研究院下屬期刊熱處理雜志編輯部,編輯浩東這會兒也興奮的站了起來,“同志們,我接到了一篇好稿子,名字就叫做金屬的氫脆判斷及預防措施,我給你們念念”
京市機床雜志社,編輯彩霞則對著一篇稿子興奮異常,這是一篇回復信,上期期刊中,京市鼓風機廠對他們進行了求助,說是在加工一款機殼時出現了故障,明明有六個同心圓,前三個的尺寸都是正確的,從第四個開始,出現啃刀現象,他們正在排查原因,求問有沒有人有相關經驗可以指導。
按理說,一份雜志從生產出來到寄到讀者手中,怎么也有十天半個月,所以用雜志來求助,根本沒有什么用。
編輯部討論后,覺得這是個大探討的機會,所以就刊發了這篇求助信。
但實際效果并不好,因為鼓風機廠的龍門銑床是進口產品,使用這種機床的廠家本來就少,大家都是摸索著來,每個機床遇到的問題也不一樣。
她本來已經不報希望了,而且京市鼓風機廠,用排除法已經找到了原因y軸有間隙。
但沒想到,她今天居然收到了一份回答,上面寫的答案是y軸有間隙,落款是燎原縣機械廠許如意。
而鍋爐報的終審會上,主編將許如意的稿件和姜紅的采訪放在了一起,寫上了終審意見擬發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