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找的是一位叫做亞歷山大的機床專家,這封信是東陽廠廠長胡浩寫的當年26年前他剛剛畢業來到了東陽廠,因為是大學生懂俄語,所以被派給亞歷山大先生當助手,用胡浩的話說“他脾氣有點急,急了就吹胡子瞪眼的,不過他是位好老師,沒有保留地將自己懂的知識全部灌輸給了我。匆匆離開時,還將他記滿了筆記的書籍留給了我。我很想他。”
胡浩讓人捎來的是一封厚厚的信,許如意太了解胡浩了,這一看就是將自己這些年的事情全都寫上了,他想讓老師知道,這個曾經在異國教導的學生,現在是什么樣子。
而剛剛好,這封信的地址就在圣彼得堡。
所以這次拜訪,許如意也去了,那是個非常老舊的公寓,到達樓層后,整個走廊都擺滿了舊物,帶著他們過來的是分公司的新雇員在蘇聯長大的華人王瑞,小聲地說“這是比較老舊的公寓了,所以公用門廳這塊比較窄小,又因為大家的住宿面積有限,所以很多人就將東西放在了門外。”
這就有點像是夏國的筒子樓,走廊里擺滿了各家的灶臺和鍋碗瓢盆,不過蘇聯是有獨立廚房的,他們外面擺著的就五花八門多了,自行車,不要的舊沙發還有一些其他的家具。
他們穿過去一直走到最里面,才到了,王瑞按的門鈴,聲音響了以后,很久都沒有人吭聲,他只能又按了兩次,這會兒,才有了聲音“你們是誰”
顯然有人在門徑里看到他們了。
王瑞立刻回答“你好,是這樣的,我們是夏國燎原機床廠蘇聯分公司的人,曾經亞歷山大先生支援過夏國東陽機床廠,聽說我們在這里開了分公司,他曾經的學生胡浩,請求我們替他給老師帶一封信,我們是來送信的。”
這話說完,門里很安靜。
顯然,對方在回憶這件事,等了一會兒,門鎖有了聲響,不多時,門就打開了一條縫隙,一位七十來歲胖胖的老太太開了門,她戴著一副金絲眼鏡看著他們,“胡浩”
許如意直接把信遞給了她,胡廠長精通俄文,所以直接用的俄語,更何況,信里還夾著一張當年的照片。老太太一眼看過去,眼睛就濕潤了,“我有這張照片,我認得這個男孩。哦天啊,
他還記得亞歷山大,如果我丈夫知道,一定會高興的。”
許如意和張超男聽著就有點不對勁,老太太已經將門打開了,“來吧,來自遠方的孩子們,進來喝杯熱咖啡吧。”
她說著扭頭帶著他們進屋。
進去后才發現,屋子里其實也就是二十平米大小,一個客廳加臥室,還有兩個門應該是廚房和衛生間。讓人注目的是,整個客廳到處都是書架,這里簡直被書淹沒了。
蘇聯人愛閱讀果然名不虛傳。
當然,他們還看到了那位亞歷山大的照片,應該是年輕時候拍攝的,很儒雅帥氣。只是這里,并沒有他生活的痕跡,許如意有點猜到了,果不其然,讓他們坐之后,老太太就顫悠悠地一邊給他們沖泡咖啡,一邊說道“他已經去世三年了。”
其實許如意有料到來夏的肯定是專家,年輕的也要三十來歲,歲數大點的五六十歲都有,更何況蘇聯這地方高緯度,氣候并不適合生存,許如意記得一個數據,80年代他們的人均壽命是6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