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綏不是不懂兵事的內宅婦人,鄧訓在時經常會與鄧綏說些以前的戰事。
戰死八千多人,這不僅是大敗,甚至可以稱之為潰敗,漢軍軍備竟然糜爛至此嗎
鄧綏的腦子前所未有的冷靜,這次領兵作戰的是任尚和司馬鈞,節度諸軍的是她兄長鄧騭,此事之敗固然有郡國兵的緣故,但更多的責任在這三人。
鄧綏以手支頭閉目思索,打戰不是過家家,將近一年了,大兄仍未取得一場勝利,軍隊留屯在漢陽郡不前
大兄大兄大兄之才確實不能統帥三軍。
鄧綏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
一將無能,連累三軍。這是阿父經常與她說的話,無能的將領也是阿父最討厭的人。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否則局面將會進一步惡化,不可收拾。
實際上,現在湟中諸縣的局面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羌人擄掠財物人口,軍隊強征軍糧,殘兵侵擾,一石粟高達萬錢百姓餓死被殺者不計其數。
鄧綏正打算找借口召回鄧騭時,收到一封奏表,乃是坐罪轉運的龐參所書。
他在奏表中說,現在國家天災人禍,百姓困苦,萬里轉運糧食到羌戎,百姓疲敝,不堪忍受,不如息兵耕織訓練軍隊,待羌人疲乏,出其不意,一雪前恥。
龐參上書之后,又有賑濟冀州歸來的御史中丞樊準附議。冀州百姓慘狀,讓他惻然淚下,夜宿農家那對祖孫的慘狀至今令他難以忘懷。
一人在外打仗,農田就少一青壯耕種,兼之萬里轉運糧食,路上消耗不知多少,再加上漢軍屢戰屢敗,不如罷兵還鄉。
劉隆在朝堂上聽到眾人的爭吵,有如樊準一樣同意還師的,也有反對的。若罷兵歸來,涼州無人抵御,羌人則得寸進尺,威逼三輔,攻入舊都長安,因此決不能罷兵。
他沒有像去年那樣直接說出自己的主張,這兩派說的都是實情,需要執政者做出抉擇。
劉隆看過輿圖,鄧騭留屯的漢陽郡在渭水上游,沿著渭水往下游走是右扶風、京兆尹、左馮翊。
鄧綏與重臣商議后,很快做出決策,詔車騎將軍鄧騭率軍回朝,留任尚屯兵漢陽郡節度諸軍,拜龐參為謁者,讓他督三輔諸軍軍屯。又令梁慬留屯金城郡,為諸軍援助。
詔令下達,劉隆心中舒了一口氣,把鄧騭召回來也好,只是這任尚
劉隆都不知道要說什么了,看戰績,梁慬都比他強。這要是擱在猛將濟濟的大唐,連續辦砸兩件事的將領,最好的結果就是革職回家。
他又忍不住肖想起東漢末年的那些名將,呂布、關羽、張飛、張遼,孫堅、周瑜、呂蒙
沒有這些人,來個被譽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也行呀。
劉隆不知道的是,他只比曹操大了五十歲,只要活得足夠久就見到這位歷史名人。不僅曹操,也有與曹操同齡的孫堅,比曹操小幾歲的劉備,還有幾
乎與他同齡的名將“涼州三明”皇甫規、張煥、段颎。
詔書下達,鄧騭率領一部分軍隊回朝。先零羌從上次的大勝中俘獲大量的武器、鎧甲、人口以及谷帛,勢力大增,首領滇靈自稱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