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選拔師傅和伴讀的消息傳播開來,大臣們和世家都沸騰了。
這可不是簡單的選拔,后面的學問可大著呢。
但凡你在皇帝面前留了名字,只要你能力不拉垮,這輩子你就等著飛黃騰達吧。每個當官的人都想在皇帝面前留下印象,然而實際上,很多官吏一輩子說不定都沒見過皇帝的面。
現在皇帝年幼,有著幼時的情誼,將來等皇帝親政,基本上就是“平流進取,坐至三公”。再不濟,將來若犯了錯,看著以往的情分還能留個命在。
誰不心動反正雒陽的世家們都狠狠心動了。
這事對于鄧綏和劉隆而言,就是為自己拉攏盟友。多一個人成為皇帝的近侍,那么就多一個對皇帝忠心的家族。
皇帝年幼,現在利益與皇太后一體。至于將來皇帝元服后,劉隆會不會被這些人拉攏走,鄧綏完全沒有把這事放在心上。
她對劉隆頗有信心。六歲就知道“千金買骨”的人,怎么會受人控制這些家族反而要擔心隆兒利用他們哩。
鄧綏常讀漢書,對老劉家的薄情和過河拆橋深有感觸。不知道隆兒會不會遺傳到老劉家的這些秉性,鄧綏心道。
“家世固然重要,但人品不行不能選。”劉隆對母后提了伴讀的要求,道“南匈奴單于檀的兒子過來當侍子,那就過來當伴讀嘛。”
鄧綏一面聽,一面思索道“可。既然這樣,圣上周圍的守衛就要增加了。”
劉隆點頭道“但憑母后吩咐。”
鄧綏做主選了六位老成持重的宿臣大儒為帝師。但選伴讀一事,鄧綏咨詢了劉隆的意見。
知道劉隆的要求后,鄧綏開始頻繁召見宗親、諸侯以及世家子弟。同時,雒陽城中的“神童”和“孝子順孫”如雨后春筍一樣涌向出來。
席卷雒陽城的“伴讀101選拔賽”持續了整整一個月,才最終確定了名單。而鄧綏對涼州官吏的調整在選伴讀這件事的襯托下黯然失色,以至于沒有多朝臣關注或者說關心。
王符干了一個月郎中后,被鄧綏認可,詔為謁者,派去涼州尋訪民間疾苦,抑制豪右,以及監察地方官吏是否守法。
鄧綏又調郎中虞詡擔任武都郡下辨縣縣令。虞詡在是否放棄涼州的朝廷爭論上,與大將軍鄧騭針鋒相對,因而屢次受到鄧氏一系的中傷,一直沒有得到升遷。
虞詡對于皇太后的詔令欣然領命。他慷慨有志氣,看見國家被外夷凌欺,早就想出去做一番事業,如今終于得償所愿。
美中不足的是,龐參竟然被調任為漢陽太守。龐參就是當初在鄧騭背后鼓動鄧騭放棄涼州的罪魁禍首,沒想到這人竟然被派到涼州的漢陽郡擔任太守,真是冤孽。
虞詡倒要看看這位棄涼派在看到涼州生民煎熬的情形后,會做什么樣的決定。說不定會被羌人嚇破膽子,更加堅定放棄涼州的想法呢虞詡是從心里看不上這些目光短淺的人。
王符、
虞詡和龐參三人幾乎同時任命,且人都在雒陽,但他們是分別前往涼州。
王符是主監察的官吏,他不愿意和涼州官員近距離接觸,就避開了虞詡和龐參。虞詡和龐參有過節,也沒想過一起走。于是,三人各走各的。
除了涼州,鄧綏如她所言擇選謁者,前往幽州、冀州、益州、揚州、交州、荊州等一代巡境撫民,聽夷狄疾苦,去刻薄寡恩之吏。
聽到這些人事任命,劉隆十分遺憾他對東漢歷史不了解,不知道哪些人曾在歷史留名,只能觀其后效。做的好升官,做不好黜落。
現在有母后支撐國家,劉隆不用怎么操心,他要操心的是他的功課。如今新添了老師和同學,學習規劃都做了調整,不知道效果如何。
不過讓劉隆開心的是,母后說了,若是不喜歡哪個老師或者伴讀,可以直接替換掉,重新再選。
不過,應該沒有人故意惹他不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