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隆想了想,道“好,我與公卿大臣端坐朝堂,離百姓太遠,需要體會百姓耕種之苦。”
劉隆本來還想著舉辦籍田禮,公卿大臣按品級二倍于上級。不過想想就罷了,這些大臣大多膚脆骨柔,便是按著他們勞作又如何,沒有什么作用,還不如將來抓住七寸,“一擊必殺”。
鄧綏聞言笑起來道“好。”鄧綏留劉隆吃了飯,才讓他回去睡覺。
五日后,鄧綏與劉隆一起到上林苑,身后跟著公卿百官。太尉李脩主持一場變了形的“先農禮”。劉隆年紀太小,由鄧綏代行耕種。
謁者牽來一頭牛,套上雙轅犁,鄧綏扶犁,謁者執牛,緩緩向前。那兩個轅又長又沉,呈v字形,將牛架在其中。
蔡倫對雙轅犁頗為得意,這是他們尚方局的發明,從單轅犁改稱雙轅犁,從二牛抬杠到一牛挽犁,解放了一頭牛,這樣一來就能耕作更多的土地。
蔡倫俯身對劉隆解釋道“圣上,若是熟練的農人耕作,一人一牛足矣。”
劉隆小時候住在農村奶奶家,跟著爺爺奶奶見過耕地耙地以及播種。
不過爺爺家用的是拖拉機,呼呼呼拖著犁不到二十分鐘就能犁完一畝地。耙地和播種也都是用拖拉機。
然而,現在最先進的動力就是耕牛。耕牛也不是家家都有的,沒耕牛的人家就要一家老小齊上陣,又累,效率又低。
這塊地不長,很快就到頭了,由于轅木長而笨重,不得不又來幾個人幫忙調整牛耕的方向。若是一個人耕種,怕是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
劉隆見了,眉頭微微一皺,先夸贊了蔡倫的巧思,然后道“尚方令心思敏捷,這個犁轉彎有些費力,小農之家的耕地多碎而散。尚方令可再想想能不能把這個犁改進一下。”
蔡倫聽了一頓,想了又想,暫時想不出可改進的地方。他給劉隆解釋道“這雙轅木是為了讓犁耕得更深入,若截短轅木,怕是犁壓不進去地,除非有人站在犁上。”
聽到轅木二字,“曲轅犁”二個
字驀地沖出劉隆的腦子。
“這是直轅”劉隆忍住激動的心情問道。
直轅轅木確實是直的,蔡倫點點頭。
劉隆在腦海中努力回想曲轅犁的樣子,好像是一個彎曲的轅木,末端幾乎觸地,也多了犁評,犁評是調解耕深的部件。
劉隆指著雙轅犁對蔡倫說道“直轅能不能改稱彎曲而短的轅木,加一個部件,通過它調整曲轅的位置,改變耕深。”
蔡倫聽得一頭霧水,但圣上說得再離譜,尚方局都要試一試,于是道“奴婢等下就帶人去研究。”
劉隆勉勵道“尚方令若是能研制出更節省人力的犁,定能名留青史。不對,尚方令的造紙術就足以讓你名留青史。”劉隆自己說著,自己就笑起來了。
蔡倫聞言,心中高興,嘴上謙虛道“圣上過譽了,全賴圣上指點,奴婢一定帶人好好改進這犁。”
劉隆鼓勵道“若能研究出來,母后與朕不會吝嗇賞賜。”蔡倫笑著應下。劉隆想了想,又道“典儀結束后,你帶朕去觀摩下農具。”
蔡倫連忙道“好。”
說完話,兩人又繼續觀看皇太后扶犁耕地。等牛折回,鄧綏才停下來,太尉念了一篇華麗的駢文,鄧綏與劉隆拜祭神農炎帝。
典儀結束后,蔡倫果然過來帶著劉隆去看農具,與皇太后說了,她也跟著過來了。
一行來到放置農具的屋前,寺人們一一向皇太后和皇帝展示了犁、耙、耬車、耱、碌音六碡音軸、鋤、叉
劉隆和鄧綏都長了見識。觀看完這些,劉隆又問“養蠶繅絲織布的工具這里有嗎”
蔡倫看向上林苑令,周懷道“啟稟圣上,上林苑有一些,只是工具粗糙,不比織室的織機精細,織出的布僅做上林苑的奴婢穿。”
鄧綏道“無礙,前面引路。”
劉隆一面走一面與鄧綏說話“母后,你會織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