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保留著西漢的習俗,朝野認為出現旱災是因為陰陽失調,要上至朝廷下到郡國都要實行德政,比如朝廷要錄囚徒理冤獄,這樣才能陰陽相和,風調雨順。
鄧
綏旱則去洛陽寺理冤獄,每有災異必賑濟撫慰百姓。皇帝常穿舊衣,每餐不過一肉一素一湯一飯而已。
鄧綏是見識過先帝當年的膳食是何等得豐盛,現在見這么小的孩子跟著自己縮衣節食,她于心不忍想要為他增添份例,只是劉隆執意不允。
鄧綏認為執政者只要德行不虧,就不必求助神明舉辦祈雨禮儀浪費人力物力。她自認為自己和皇帝兩人德行雖比不上古之圣人,但在歷代執政者中也是少見的。
但是連年干旱,不斷動搖她的信念,去年大旱,今年又旱。便是雒陽這樣的地界,河渠密布,水車高立,但無水,也只能無濟于事。
為了安定人心,鄧綏帶著劉隆舉行了一場大雩禮,舞者祝禱,歌者吟云漢,歌聲悲切以期感動上帝山川神靈,降下甘霖。
勞民傷財的大雩禮舉行過十多天后,上天終于降下甘霖。
“久旱必雨。”
外面風雨如晦,豆大的雨珠被狂風卷著砸向大地。樹木被吹得弓成一團,牢牢抓住地面,生怕被風雨連根拔起,樹枝落葉在積水里打著漩。
殿外一片喧囂,劉隆竟然聽清了母后的喃喃自語,暗自嘆了一聲。大雩禮要君王率領群臣,素服祈雨,耗費比上次的祭祀宗廟還多。
大臣一絲不茍地遵循古禮,期待上天能降下甘霖。然而,久旱必雨,大雩禮實際上沒有起到什么作用。
這場大雨來得太遲,只趕得上滋潤秋稼。關東和江淮地區的夏糧減產已成定局,但愿秋收能如常。
然而,這種期待對于東漢來說,幾乎都是癡心妄想。老天爺更擅長的是禍不單行。
久旱必雨,也有久旱必蝗。
鄧綏放下手中的奏表,閉上眼睛支著頭,眉頭緊皺。她突然感到手中的奏章被人抽走,睜開眼睛,發現是劉隆,臉上勉強露出一個疲憊的笑容“隆兒來了。”
劉隆叫了一聲母后,打開手中的奏表,查找讓母后憂心的緣故,掃了一眼,有郡國上報蝗災。
一陣無力襲來,劉隆甚至有一種擺爛的沖動,這破破爛爛國家的皇帝誰愛當誰當。
但是,當他想起大漢的百姓賣兒鬻女易子相食的場景,又默默收拾好心情,繼續當這個破破爛爛國家的皇帝。
“母后,事已至此,唯有盡人力了。”劉隆笨拙地安慰鄧綏。
鄧綏直起身子,嘆道“我已經派謁者敦促吏民捕蝗。”
劉隆點頭,道“母后安排周密。事已至此,母后不要再憂愁,愁壞身子就不好了。”
鄧綏聽到劉隆寬慰的話,笑起來“我哪是那么嬌弱的人。”
臨近秋收,蔥郁的莊稼有些已經轉成青黃色,宮中的草木也染上了秋意。
午后的秋陽,暖烘烘的,劉隆正在校場學習騎射。
突然,樹葉沙沙作響,秋風襲來。
“起風啦”劉隆將吹亂的頭發別到耳后,繼續射箭。
“小風,不礙事。”耿曄的眼睛余光瞅著兜
樓儲,嘴上漫不經心道。
對于不太擅長騎射的劉隆來說,風再小也是大事。他停下來,等這陣風吹過去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