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現在還要他教導小徒弟。啊,皇帝能不能換個人薅,他覺得那個叫蔡倫的就不錯。
張衡回過神,思考半響,想起骨感的現實,忍不住苦笑道“司馬遷曾言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流俗之所輕也。4雖說的不是現在,但亦不遠。”
劉隆側耳傾聽,張衡繼續道“下臣以辭賦聞名鄉野,被征為僚佐,又以經學與馬季長交游,校書東觀。天文算數是下臣的愛好,志趣所在,故能繼續堅持。“
“然而,學而優則仕,學子多通經學律法,以便入仕。天文算數需要天賦和努力,但它不能為學子入仕便利,即使有,也多是太史令等職。”
“非下臣不愿意,而是愿意學下去的人太少了。”張衡最后總結道。
劉隆聞言默然,良久長嘆“使人不能養其天性盡其才,這是朕的過錯。”
話題一下子變得沉重起來,張衡正想安慰皇帝。
劉隆突然又說“天文算數關乎國計民生。在朕看來,無論是什么學問,只要有助于治理天下讓百姓安居樂業都是好學問,持有它們的臣子都是國之棟梁,是大漢不可或缺的存在。”
張衡聽了,心中涌現一股暖流,感慨道“下臣得遇圣上,是下臣之幸。”
“下臣曾在東觀時,見有中貴人求學于諸校書郎。這宮中寺人宮女數千,說不定會有愿意學習天文算數的。”張衡不忍看到皇帝情緒低落,于是出主意道。
劉隆聞言眼睛一亮,世家子弟與儒生有更好的出路不愿意學天文算數,但宮女寺人們卻樂意學。
“如此,要勞煩張師傅了。”劉隆說。
張衡連忙推辭道“不敢當勞煩二字,但愿下臣不負圣上所望。”
回到崇德殿,劉隆將張衡研究天文歷法以及教授宮女寺人天文算數的事情和母后簡單提了一嘴。鄧綏沒有異議,稱贊劉隆考慮長遠。
劉隆聽完有些羞惱,母后奉行的是夸夸法,每當他做對一件小事都要大夸特夸,著實令人不好意思。
說完這事,鄧綏提了另外一件事說“這些年水旱蝗震,朝臣議論議論改
元,隆兒你怎么看”
劉隆道“水旱蝗震與改元沒有關系,除了增加記憶的負擔外沒什么用處。母后與我都不信這些,大臣們有這樣的功夫,做其他的事情有什么不好”
鄧綏聞言笑出聲“哎呀,你這孩子旁的都好,就是”
“有些土。”劉隆立馬補充上“咱們大漢以農立國,天災無常,正要絞盡腦汁提高農業收成,撫恤貧弱,帶領百姓渡過難關。”
“王莽倒是高大尚了,朝政制度一如古儀,古色古香,典雅凝重,可結果呢綠林赤眉蜂擁而起。”
鄧綏無奈地笑著搖頭道“你呀你大臣提議改元元初,寓意從新開始,說不定改元之后水旱災害就沒有了。”
東漢這些年發生災害的頻率讓人懷疑人生,素來不相信這些的鄧綏有時難免寄希望于虛無縹緲,向玄學領域探出腳。
劉隆回道“延平很好啊,延續阿父創下的太平。”繼承老祖宗光武帝的好運氣。
鄧綏本來就在猶豫,被劉隆這一否認,于是道“行吧,不改元了。原先我還想趁著改元,賜民爵,賑濟貧弱”
劉隆連忙道“這個可以有。這可比名惠而實不至的改元好,說得天花亂墜,不如讓貧弱飽餐一頓。”
鄧綏聞言,伸手摸了摸劉隆的腦袋,笑道“你呀你不知道像誰。”
劉隆問道“母后,國庫里還有糧嗎”劉隆現在就像窮人家的孩子,爸爸媽媽告訴他家里沒錢了,要省點花,于是他做什么事情都要問一聲有錢沒錢。
鄧綏笑著點點頭,劉隆這才放下心。
改元一事就此作罷,依舊沿用延平年號。劉隆這一舉動為后世的歷史愛好者和史學家換算公元節省了不少力氣,可把他神氣壞了,叉會腰。
說不定后世會叫他延平帝呢當然這只是想想,漢代的皇帝一般叫謚號,什么漢武帝,漢文帝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