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綏想借著這次的水災改革刺史制度。如今刺史一職的監察職能逐漸減弱,反而更多地涉入地方行政中。
刺史職能的變化關系到中央集權。是郡縣二級制還是州郡縣二級制,行政區域的等級在歷史上反復調整。
郡縣二級制有利于中央集權,但受制交通不利于地方處理重大事務,又不利于郡國聯合處理事情。
但州郡縣二級,很容易發展成割據勢力。東漢現在的僚佐官都是主官征辟,比如張衡被南陽太守征辟為主薄做了七八年直到南陽太守調任京師。
僚佐官由中央任命是在隋唐的時候,而僚佐官的改革涉及到選官制度,朝廷現在沒有那么多的備用候選官吏,僚佐官這個暫時無法改革。
因此,只能從刺史改革,擴大監察,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
還有一個就是刺史有成為利益集團打擊對手工具的趨勢,當然鄧氏也利用過刺史打擊反對自己的人。
鄧綏是打定主意要改革刺史制度,重新強化刺史的監察職能。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讓刺史動起來,盡可能剪斷與地方的聯系。
但是朝廷重臣有些不同意,世家豪族多不法,能像鄧氏這樣合族靜居的少之又少。
世家豪族對于門下的部曲佃客奴婢隨意折磨虐打轉賣,還有族人之間又有倚強凌弱侵吞財產,此類違法亂紀的事情數不勝數。
若刺史監察職能加強,只怕很多世家都要受到沖擊。豪族世家大多只會想著自己過得好不好,而不會去關注蕓蕓眾生,但作為君王必須要關注。
劉隆聽著眾人的爭論,說“母后所言也是朕所想,只不過是撥亂反正,諸公為何反應如此之大”
光祿勛斟酌道“如今水旱蝗震,百姓流離,四夷為患,正需要刺史統籌全局,鎮壓不臣,恐刺史不在州部生亂。”
劉隆搖頭道“光祿勛所言差矣,流民生亂乃是朕與諸公之過。寧為太平犬,不做亂離人。百姓能活下去,誰愿意去作亂百姓流離,是地方與朝廷賑濟不及時,地方豪族欺凌百姓。”
“至于四夷,南匈奴投降,西羌平定,邊患已平。朝廷懷柔撫恤,想必四夷樂意歸義,縱然作亂,大漢亦有猛將強兵。諸公何曾聽說有刺史能平定叛亂”
光祿勛看了眼皇太后,只見皇太后在皇帝說話時微微頷首。這人能做到光祿勛掌管軍事,是鄧氏一脈的力量。如今見皇太后同意了,心中一動,轉頭去覷鄧騭的神色。
鄧騭神色如常,似乎對皇太后和皇帝的建議沒有意見。他甚至還聽到了鄧騭說“陛下和圣上,圣明燭照,考慮深遠。”
鄧騭表明要支持皇太后,鄧氏一系大部分都要跟著表態。
東漢的皇權對于世家豪族而言還是很強大,一些重臣雖然持不同意見,但鄧綏的決議依然強硬地執行下去了。
期間,劉隆有補充道“刺史要避開本州、姻親所在的州。”這條也落實下去了。
眾
人散去,鄧綏和劉隆嘆道“實施容易,維持難。”
劉隆看著鄧綏露出堅定而溫和的笑容“我會繼承母后的政治理念一直支持下去。”
鄧綏聞言,心中一暖,伸手撫摸著劉隆的頭發,道“我知道。”
劉隆抬頭看鄧綏溫和笑道“大漢至今已經積弊重生,母后你盡管放手去做,只要對大漢對蒼生有益,無論做什么發生什么,我都會堅定地執行下去。”
鄧綏微笑點頭。為政者最怕什么最怕人亡政消。大漢此時已經到了要改革的地步,再不改革,只怕結局比西漢末年更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