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封討債似的奏表說的是同一件事,大概意思就是皇帝啊,之前你說要通過郡國武舉考試的考生再到京師考核,以前打仗顧不上,現在邊疆安定,你說話還算話嗎
不說劉隆忘記了這事,就是鄧綏也差點把這事拋之腦后。諸羌未平定時,這些武舉人就直接進了軍隊,陣亡的朝廷和郡國多加撫恤,活下來的都升職加薪,他們也就不怎么在意京師考核了。
但是虞詡王符等人都沒有忘記,現在除了邊郡,其他地方的孝廉都要考試。顯而易見,邊郡的孝廉與內郡相比要差許多。
五年過后眾人處在同一,邊郡的孝廉能通過一半就是謝天謝地。朝廷政策雖然對西部偏斜,但那僅僅是低保啊。
孝廉是邊郡往中央輸送人才的重要途徑。出身邊郡的官員減少,朝堂為邊郡考慮的人就減少了,說不定邊郡遇到難處,朝堂又會出現放棄并涼的建議呢。
關東出相,關西出將。
既然孝廉比不上,那就推武舉。想必內郡人與邊郡人在弓馬騎射等方面的差距與兩者在文教上的差距一樣大呢。
于是護羌校尉虞詡和王符等邊郡太守幾乎同時上書,請求皇太后和皇帝開武舉。
虞詡和王符這兩人不僅提了建議,還提了詳盡的解決辦法,即是武舉科考的章程。
“人才啊”看完奏表的劉隆贊不絕口。
他現在擺著手指頭算算,發現朝中現在好像是人才濟濟。
“母后的意思呢”劉隆轉頭看向鄧綏。
鄧綏道“大漢邊境有鮮卑、夫余、烏桓、匈奴、諸羌、西域諸國、西南夷、南蠻,不可無武將鎮守。”
劉隆頷首,道“我也是這么想,那母后的安排是什么”
鄧綏道“先讓人把章程定好,然后下詔讓各郡的武舉人過來考核。至于主辦人隆兒,你覺得特進如何”
朝廷中就一個特進,鄧騭。
劉隆道“大舅父熟悉軍中章程,又出身將門,自然是合適的人選。”
不得不說鄧騭確
實是最合適的人選,虞詡王符鄧遵等善戰又識文的將領都在外面鎮守,京師內部的多為文臣。
讓這些文臣主持武將的事情,只怕倒時麻煩多如牛毛,而且多不稱意,不如一開始選一個能壓住場子又聽話的人來做。
3想看星輝映川寫的東漢我有母后第69章嗎請記住域名
鄧騭就是這樣一個人。鄧綏和劉隆在背后掌控大局,鄧騭依命做事,再適合不過。
劉隆說罷,念起好久沒見鄧騭進宮,對母后道“母后,今日天氣和美,不如把大舅父請進宮一起用膳,然后商議武舉的事情。”鄧綏含笑點頭應允。
千里之外的邊郡。
虞詡受邀前去觀賞金城郡太守舉辦的武舉。戰事平息,武舉也比以前嚴格了許多,但還是選出了四五個人才。
結束后,金城太守悄悄問虞詡“虞校尉,你說上面會同意將武舉制式化嗎”他心中仍然惴惴不安,作為邊郡人他希望武舉能夠保持下來。
諸羌雖平,但人仍在。若將來矛盾沖突激化了,想必還會發生戰爭。
兵戈加身,再求良將,只怕是晚了。
虞詡道“明府放心,陛下和圣上都是英明之人,定能看到大漢潛在的危機。”
南匈奴和西羌都是大漢千辛萬苦才平定的。大漢若再勢弱,壓制不住周圍的外族,只怕外族內遷,造成的破壞要比諸羌還要嚴重。
“國家雖然暫時安寧,但內憂外患仍然存在啊。”虞詡感慨一聲,眺望西方。
太陽的余暉落在大地上,他不知道大漢會不會像太陽一樣再次落下又重新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