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騭深吸一口氣,道“陛下圣上謬贊,下臣領命。”
正事說完,劉隆拍手笑道“政事說完,我們一起用飯。大舅父只當是家宴,不要拘束,也不談政事。”
鄧騭有些不知所措地看向二妹,似乎有些應付不來這樣熱情的皇帝。
鄧綏微微朝他頷首,鄧騭這才放下心,稍稍放松。
鄧綏心中好笑,她這個孩子若有求于人,說話都甜上幾分。
鄧騭在宮中吃了一頓味同嚼蠟的飯后,立馬托詞武舉事情重大,匆匆帶著資料告辭離去。
恭謹慎重滲入鄧騭的骨髓,一朝被皇帝熱情相待,鄧騭立馬高度集中精神嚴陣以待。
“大舅父人真好啊。”劉隆望著一心撲在工作上鄧騭遠去的背影,忍不住感慨道。
同時熟知這兩人本性的鄧綏沒有說話,讓這個“美好”的誤會繼續存續下去。
孝廉考試的第一場出結果了,二百二十一位孝廉只有兩位沒有通過考試,其他全部通過。
按照去年的慣例,楊震將兩份落選的試卷送到皇太后和皇帝的面前。劉隆看完,一張是白卷,一張答非所問辯論有德未必有才。
劉隆先拿起白卷,問“這人是怎么回事兒”
楊震回道“這位考生在考卷發下來后突然暈厥過去不省人事。”
劉隆又問“故意還是有意”總有人想要尋求捷徑,發現過不去后,就做滾刀肉。
楊震回道“派太醫看了,說是心悸暈厥。”劉隆聞言頷首,將兩份試卷擲在桌案上,夸贊起楊震。
楊震欲言又止,待皇帝說完,眼睛瞟了一下寫滿字跡的試卷,問“圣上,臣在鄉野之中確實見到許多有德之人,因各種原因不曾習過詩書或者熟讀詩書。如今孝廉以文取人,只怕朝野有遺賢。”
劉隆聞言,一雙眼睛認真地注視著楊震“楊卿,孝廉選出之后是做什么”
楊震道“規范天下,牧民一方。”
劉隆聞言笑起來“既然是牧民一方,必要懂文書才能布宣詔令上達民情。長官不識字不寫文書,就容易被小吏欺瞞,到時受罪的都是百姓。”
“至于德行周公輔政流言蜚語,時人誰又能相信他是一心為周王莽謙恭禮賢下士,時人誰又知道他要謀朝纂位大奸似忠,大忠似奸,真真假假。”
“若拿百姓去檢驗這些人的真實德行,朕不做這樣的事情。”劉隆的言語擲地有聲。
楊震聞言,神情一怔,良久道“圣上考慮周全。”
劉隆不可否認確實有大德不識詩書之人,但是這樣的人畢竟鳳毛麟角,更多的則是不學無術的紈绔子弟。
鄧綏對于劉隆和楊震之間的對話十分滿意。皇帝鎮定自若將大臣駁得心服口服,這大臣還有正直之稱。
“楊卿,朕與圣上有意在郡國開辦學校,你有想法可以上奏表來。若文教盛行,卿口中的有德者不必再受制于文字。”鄧綏道。
楊震聞言,心中一動,然后堅定道“陛下與圣上英明。”
劉隆又問起這場考試考生的質量如何,楊震一一答了。劉隆聽完點一點頭。
全國大部分郡國都采用考試選拔的辦法,將通過的孝廉舉薦到中央,選出的孝廉素質自然整體比以前偏高。
君臣討論完后,楊震一臉激動地離開了,他現在對大漢對未來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