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綏召來大臣商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人說,這些部落都是鳥獸之行,不必賑濟;也有人說,對他們撫慰而已,稍稍賞賜些布帛就罷了;還有狠人提出幾個狼滅的意見。
反而是一直念叨沒錢沒錢的大司農朱寵堅定地堅持賑濟部族。
朱寵道“夷狄歸義已是我大漢藩屬,這幾年來納貢征兵均遵朝令。我大漢乃禮儀之邦,陛下圣上均是仁德之君,部族遭難,若不賑濟,恐有損我大漢威名與陛下圣上英明。”
護羌校尉虞詡領羌胡兵討西域,度遼將軍鄧遵率南匈奴等破鮮卑,西域長史班勇發西域諸國兵征不臣,益州令長帶西南夷御西羌。這些部族確實為大漢做出過貢獻。
“這是下臣統計的延平初年諸羌反叛的損失,請諸位過目。”朱寵說著取出幾本賬冊,傳閱重臣。
“當年諸羌叛亂,戰火綿延數年,府帑枯竭,并涼凋敝,死傷無數。兵患不能輕啟,還請諸公三思。”他言辭懇切。
尚書令附和道“大司農所言極是。前者,護羌校尉、度遼將軍以及金城、隴西、北地等邊郡太守都言草原雪災嚴重。羌胡匈奴未曾教化,若活不下去,只怕又啟邊患。”
邊患不能啟,否則遺患無窮。
鄧綏與劉隆是傾向于賑濟,主要原因確實如大司農所言。賑濟雖破費,但能消彌大部分兵禍。
鄧綏頷首道“朱公可曾計算過賑濟需要的財帛”
自從知道部族遭災后,大司農府就把今年所有通過明算考核的候補官員拉到府中,核實計算部落人數以及賑濟錢帛,加班加點終于算出來的。
朱寵將數字說出來,并將預算呈送給帝后。鄧綏看完,眉頭微微一皺,然后傳給劉隆。
今年從四月到十月雨水極多,且多冰雹和狂風,夏秋莊稼都減產不少。國庫歷年更是沒有積攢下來錢糧。
這個數字幾乎把國庫的底兒都給抄了。
劉隆看完,又將預算傳給重臣,抬頭看向母后,只見母后微微頷首。
他道“大漢連年水旱蝗震,百姓本來就生活困苦,若再起兵禍,只怕要活不下去了。”
“且諸部歸義,朕之前言朕與母后視華夷如一,他們遭災,豈能坐視不管這事就交于大司農”劉隆說完看向母后。
鄧綏點一點頭,道“交于大司農。”
新上任的司空楊震問“陛下圣上,如今寒冬未過來年又青黃不接,若再有災情,用何賑濟”
楊震并非反對賑濟部族,而是盯上少府的錢帛。國庫沒錢了,若發生天災,難不成要人苦熬等死”
鄧綏果然回道“若再需賑濟,挪少府錢帛支應。”劉隆也跟著點頭。
之前平定諸羌之亂的時候,少府的錢帛幾乎都用在了國家上。這些年好了些,財政支出都從國庫出,帝后二人節省,少府多多少少積攢了一些。
楊震贊道“陛下圣上仁慈,實乃萬民之福。”
劉隆想了想,道“大漢舊例,部族藩屬遣子入侍,朕記得好像一些部族沒有送人過來,大司農你記得催催。”
“還有之前一些關于胡漢爭端的事情,你借著這次機會與部族好生商議,得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章程,但切記要尊其風俗,不可纖細必察。”
大司農道“下臣遵命。”
眾人散去,鄧綏與劉隆留在前殿,看著預算數字,對坐長吁短嘆。
劉隆笑著自我安慰道“來都來了,且他們求上門,不能讓人凍餓致死。”
鄧綏揉揉眉頭,道“也只能這樣了,只希望殘冬與春上不要發生什么意外了。”
重臣商議的結果出來后,各部族欣喜如狂,紛紛稱贊大漢仁德。朱寵領著掾屬與各部族不斷討論,將之前擱置的問題處理不少。當然,賑濟錢帛也發下去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