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臣看過這兩年的落第試卷,也統計過各郡國各科考中的比例,發現有些郡國確實存在如下臣所想的情況。”
“因此,下臣請求派出持重的孝廉或卓異的明經明法明算等人外出,主持郡國鄉試,還望圣上陛下明鑒。”
劉隆聽了,心中直點頭。實行考試后,中央確實掌握了人才選拔,但郡國考試由太守舉辦,難免會受到當地的影響。
摯恂讓朝廷派出官吏主持考試,確實能解決這部分難題。
劉隆想著,只聽母后說“摯公所言準了,可有章程”
摯恂聞言,回了如何選人、如何培訓、如何設立回避制度等等內容。
劉隆聽完,提出幾個問題,問道“大漢郡國一百零五,每郡都派主考官,人手是否夠考試初行,孝廉明經明法明算都是新人,能否擔當重任再者現在已經六月,即便即刻出發,恐怕主考官也難在考試之日到達日南九真等郡。”
“你剛才所言派主考官主持郡國考試以及你所言的章程都極好,但朕提的這些問題需要解決。”
摯恂沉思道“下臣想著先從京師附近的郡國開始,兩三年后再推廣全國,不知圣上陛下意下如何”
鄧綏點頭道“你剛才說之前做個統計,那你就先擬一批試驗的郡國上來。至于人選,由你、御史中丞、尚書令和楊司空等人一起選拔。”
“外派的主考官品秩為比六百石,歸御史臺,暫由你主管。主考官官職為”鄧綏低頭沉吟。
“提學御史。”劉隆補充道。
“好,就名為提學御史,因事而設,事罷歸來。”鄧綏道。
商定后,摯恂離開前去和御史中丞等人商量趕緊把人選選出來,不然山高路遠耽誤了考期就不好了。
摯恂找到幾人,說了此事。尚書令聞言感慨道“咱們現在過得日新月異,前幾年孝廉還是郡國舉薦,現在都成了考試。”
“哎呀,我現在看到郎署的孝廉與翰林院的明經都佩服不已,若是我晚生幾十年,只怕考不上嘍。”
摯恂回道“國家有道,君王英明,文教漸興,人才自然會接連而出。”
司空楊震道“摯公所言極是,今時不同往日。只是明經等科才開兩年,又要派主考官,這政策確實日新月異了些。”
摯恂笑道“這是我上奏的。”
說完,摯恂將發現說給二人,爾后嘆道“朝廷以文取人,乃是杜絕請托之風,為的是選拔出
真正的人才。郡國太守大多不能三科兼具,若依賴其主持三科考試,只怕是遺賢于野,有失朝廷本意。”
三人聽完,道“也罷,就先依摯公之言,從朝臣中選中簡派持重能干的官員去做這事。”
摯恂聽了,補充道“還要兼具才學,非考核進的官員要考驗其才學。”
“自當如此。”眾人皆道。
摯恂離開后,劉隆跟著母后回到后殿,繼續處理那摞尚未完成的奏表。
劉隆伏案沉心批閱,到了中午,與母后一起用膳。用膳后,鄧綏午休,放了劉隆回去睡覺。
天又熱,劉隆哪里睡得著了,但現在宮中沒有什么消遣。
江平出主意道“圣上,要不要去御花園走走”
劉隆想了下,道“走。”
宮女寺人簇擁著劉隆往北走,一路沿樹蔭而來,蟬鳴之聲不絕于耳,愈發顯得幽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