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煌的臉上很明顯地流露出了一些驚訝的情緒,但很快地這些驚訝被溫和的笑意所替代。
“明明要送給大哥么”
“當然啊。”
“明明有什么想要的東西么”
“并沒有。”
“那你為什么要送我禮物”陳亦煌看起來真的很詫異。
“因為你是我大哥啊,”陳修明說著在他的認知觀里很尋常的話,“做弟弟的,想送點東西給大哥,不是很正常的事么”
“但我什么東西也不缺。”
“就算你不缺,我也可以送你禮物啊,哥,你可不可以收下它”
“可以,我很喜歡這份禮物。”陳亦煌緊緊地握著拼圖的外包裝,“是明明送給哥哥的第一份禮物呢。”
“以后還會送給大哥更多的禮物的,”陳亦煌說這話的時候并不是想哄人,他的確是這么想的,“我們是家人,我很愛給家人買東西的。”
這也是一句實話。
陳修明讀大學后,因為成績尚可,得到了學校的獎學金,一共5000元,他請朋友們吃了個飯,給自己買了點急用的東西,花了一千五,剩下的三千五,都用在給“爸爸”、“媽媽”買禮物了。
回憶起來,那時候的“爸爸”和“媽媽”都很開心,甚至是有些喜出望外的。
“媽媽”做了滿桌子的飯菜,一家人其樂融融地交談著,“爸爸”欣慰地說“我和你媽媽以后有指望了,修明,你真是老天爺送給我的好兒子。”
這句話當時聽起來很溫暖人心,但經年之后,此時此刻,再回憶起來,卻有些讓人頭皮發麻。
陳修明一直都是個很孝順的兒子,賺到錢了經常給“父母”買禮物,甚至還會帶“父母”一起出門旅游。
他畢業時,倒也起過好好利用應屆生身份回老家找份清閑點的工作的心思,但在“父母”的鼓勵下,還是選擇在大城市里努力打拼。
直到“父母”因為車禍離世,陳修明堅決要為他們討回一個公道,最后沒有保住上一份工作。
而“父母”死后的葬禮和墓地,陳修明都盡量選擇能力范圍內最好的,在他們離世后,花費了很長的時間才走出雙親離世的悲傷。
陳修明審視他自己,他對他的“父親”、“母親”的“養育之恩”回報得算是徹頭徹底,他稱得上是個孝順兒子,然而他的“養父母”對他或許有過真心,但大多還是夾雜著算計。
最令陳修明心寒的是,他趕到醫院的時候,其實他的“母親”尚在彌留之際,依舊有言語的能力。
但“母親”并沒有對他透露一絲一毫的有關于他身世的秘密,甚至沒有說出哪怕一句“對不起”。
“母親”只是叮囑他,要把她和“父親”葬在這座城市的墓地,他們并不想回歸故土,又說自己有一盒金銀首飾,陳修明也用不上,叫他平分給他的堂姐和表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