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去了,可時間依舊要流逝,琇瑩依舊要往前走。
鄭國傳來消息,預計今年八月鄭國渠項目正式竣工,這個從阿政親政后就開始修建的水渠,到今年他二十一歲,終于要結束了。
阿政早在六月時便下了王令,要農家立馬前往關中,又早貼了告示,讓秦人配合。
由于大司農年齡實在是太大了,于是身為他副手的琇瑩當即接令帶著第一批快要畢業已經學完了機器使用的學生和農家人,卷著由墨家發明的,秦國軍工廠代加工的用新鋼做的比以前犁齒長了很多的犁地工具準備去關東地區主持洗澤鹵地之事。
所謂澤鹵,其實也就是鹽堿地,地里含有較多的水溶性鹽或堿性物質。
其實,鹽隨水來,鹽隨水去,鄭國渠覆蓋之廣,已引水進土,只等慢些時候,土壤中含鹽量就會大減了。
可琇瑩和阿政以及秦臣都追求急效,項目結果立竿見影。
所以他們共議出了深耕翻土這一方法。
顧名思義,就是把土地耕松了,然后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和水分保持能力,然后他再加挖排水溝,等八月份,鄭國渠引了含沙多的涇水來,便是天時地利。
琇瑩來去如風,趕著時間,動員著關中百姓主持著耙地,七月時正是早秋,正是耙地好時間,耙完地了,水引過來正好,還不耽誤百姓種冬麥。
秦人追求效率,在他來之前,已經在接到阿政命令的郡守的帶領下開始動工了。
琇瑩也雷厲風行甫一剛到,便下放了墨家與他改良的犁到各個村落,力圖組織一切力量。他私田就讓百姓以村為單位分組,管他們自己村的地,配著那群剛出校門的小吏,幾個一組和一個農家人去管著百姓的私田。
一時之間,秦關中地區皆是埋首犁地的民眾。
他與其他農家人,主管公田,讓奴隸們進行耕種。
他另讓當地郡守與吏供給百姓一日三餐與熱水。
他這般是節省時間與放大百姓精力的好方法,可是若是真換了一個國家,真不一定能支撐的住,但誰讓這是阿政的大秦呢。
在琇瑩他們從韓國之后,多思善斷的秦國現任的王阿政便將這批糧食下放給了關中各郡,保證了這次工程的所有后勤。
所以琇瑩直接便要調糧,他知道,阿兄從來都會考慮周全,他不會缺任何東西的。
琇瑩和關中百姓們速度很快,他們幾乎在七月下旬便完成了所有土地的翻種。
當那一天,鄭國渠成后,填淤之水,溉關中澤鹵之地四萬余1。關中一帶立成沃野,八百里秦川,盡成良田。
不少瘦黑的百姓見水來,跪在地上,淚流滿面。以后關中之人,不必赤身哭天不夠寒,雪不夠深,難得寸水了。
琇瑩看著水傾而來,那一張黑瘦了不少的臉,也落下淚來,他勾住了陳長的脖子,含著淚笑,“阿長啊,你知道我有多開心嗎”
“自此以后,澤鹵盡成良
田,你我也可去說堆肥之事,再不必望土興嘆了。”
陳長也想起了那多年前的一次遺憾的遠行,他也眼含熱淚,“而今功成,百姓餐可飽。”
琇瑩就笑,“可飽,可飽,等中旬了,你們就在這主持種冬麥,堆肥,留下兩成,盡可過冬了。”
陳長用衣袖抹著眼淚,應了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