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可能是被血腥手段嚇到了,朝中主和勢力日漸猛長,日夜勸說齊王殺了六國遺民投降,但齊國民眾倒是誓死不降。
齊王建是被兩股聲音拉扯來去,他本就不是個有能力之人,一個都成年了還由他娘執政的王可想而知有多么廢了,但他很快就不會糾結了。
因為阿政會幫他一把,不過現在不著急,總得打一下,顯現我秦的勇武,殺殺齊的銳氣。
阿政靜坐在椅上,寫下了只要齊王投降就
封為君,賜他五百里地的詔書。
他將書遞給了禾,“轉往齊國陳馳處。”
禾應是離去,蒙毅將整理好的奏書按他平時的習慣又放了一堆在他左手邊案上。
有一本太厚了,別人寫了個四五頁的樣子,他像是比別人多寫了個十幾頁,阿政搖了搖頭,將那本抽了出來細看,果然是琇瑩走之前就提過的在咸陽增設一所供學宮學子深修的大學提議。
琇瑩寫的很詳細,從選址分科,到老師人選,甚至課程表他都貼了一份,不愧是用紙大戶。
他又思索再三,寫到銀行發展情況,秦趙的銀行貨幣已經基本上兌換完畢了,他現在想著能不能強制要求那些商戶和大臣存錢,繼續鼓勵民眾存錢進去,增加儲蓄。且新的郵政起來,三十里一傳舍,十里一亭舍,將各地政府公文一站一站接力送出,是國家財政支出項目,但是秦原本的舊驛也不能廢棄不用,他打算由此送私人信件,面向民眾,按件收費,以此來彌補一下公共郵遞方面的虧損。
這個郵驛采用原址,差不多是放在郡城和大縣,村里就別想了,為了防止走丟件,他還列出了自己編的各地的郵編。
琇瑩走時這個郵遞項目已經進行了一大半,現在是完善階段,琇瑩和張蒼他們都在查缺補漏。
琇瑩又是寫了個五六頁,阿政看了重點,修改了一些細節然后讓人召了張蒼。
估計是想都寫這么多了,也不差一頁了,于是琇瑩又還在后面加了張紙,說了幾句體已話,“阿兄啊,我去捉幾個大才,把他們和學宮的深修的孩子放在一起考試,這樣大家都公平,我是不是超聰明。”
阿政輕咳兩聲,揉了揉眉心的豎紋,勾起了唇角,在他的奏書上批了個已閱,可行。
他將奏書放在右邊,又拿起更厚的一本,真是巧了,又是琇瑩的奏書。
這本也是一如既往琇瑩風格,后面可以單辟一頁加話,但前面內容絕對精簡扼明,從不拖泥帶水。
秦九月就開始征稅,十月歲末就開始結算上年收成。為了不影響下年計劃,所以作為大司農和兼管部分少府以及一整個數據核算部門的琇瑩在走之前就已經開始統計,現在七月末,是他固定的上書時間。
這是每年必有的簡報,有個五六十頁,他簡述了一下秦國目前各地的雨水、抽穗、征兵、搖役對各地糧食的影響,他與財務部一起計算的秦國因糧產量而靈活調整的收稅標準,還指出了部分農具需加快速度配置。
但秦各郡縣而今太多,琇瑩就算再貼心也擋不住,所以就有了這長長長的奏書,甚至反面也沒放過,寫滿了字。
琇瑩寫的認真,幾乎每處都是他細細看過,提取成了最簡明的話向他描述情況。
或許旁人會不耐煩,覺得太長不想看,直接讓琇瑩寫個總論,但阿政就不會,他甚至邊看邊對比琇瑩的數據看是否需要進行調整。
自親政以后,他便要掌握所有的大局,例如兵馬調動、官吏選派、糧草征收都要他親自做下決定。
琇瑩掌握的正是他在意的一部分,琇瑩最知他,不可能讓他一知半解的。
由于剛沐浴完未戴冠,沾水的發尾還帶著些長年戴冠所形成的微微卷曲,他并未因散發而變得柔和,反而一身威儀。
但很快他泄出點笑,因為琇瑩幾乎數十萬字的奏書后,果然附了留言,“阿兄看到這,一定累了,喝口茶歇一歇吧。”
阿政將他的信收了,喝口茶,繼續批閱奏書。
歇嗎,今天不是大秦的法定節假日,孤不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