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文手冊里還夾著中文的報紙,雖然只被裁剪出了小小的豆腐塊,卻令人親切極了,它轉載了人民日報對蛟龍號某次下潛的報道。
剩下的中文資料就十分的零碎,兩種文字中夾帶的信息各有不同,年代也有早有晚,甚至還有許多歷史傳說的,分別是絲綢之路、中國南極中山站、羅布泊小河遺址、雪龍二號日期最近的是與天宮一號有關的新聞。
王殷夏全部看了一遍,算是找到共同點了,這些東西幾乎都是近代我國在探索上的重大成就。
而與中文材料相對的,那就是堪稱海量的外語資料,它們聚焦的信息全部都是人類在近代的探索冒險與科考發現,從太空到深海,從地球兩極到險要的無人區,只要是世界聞名的新聞,幾乎都會被兩種文字分別摘錄,不論成功或者失敗。
至于為什么說失敗,那是因為王老板還找到了她的第二語言英語四六級的含金量,她在英文新聞轉載的摘錄上找到了遇難的阿波羅號。
王殷夏放下這份德文報刊,繼續往后翻找,這里幾乎聚集了人類航天史、海洋探索史、地球兩極科考史、對各大險峰戈壁高原等危險無人區的探索歷史等內容。
除此之外,王殷夏還找到了一份應該是日記的俄文資料,至于為什么是“應該”因為她只能看懂阿拉伯數字記錄的月份和日期。
唉,日記本多么重要的關鍵道具,好好的恐怖游戲里怎么能出現讓玩家看不懂的日記本你不如把它刪了
可惜鬼蜮不是恐怖游戲,王殷夏也沒法找制作組提意見,她只能硬著頭皮翻看,這本日記就當它是日記沒有寫年份,日期橫跨了六個月左右,頻率大概是七八日一篇,時常能見到鋼筆素描,多是昆蟲和景色,十分生動活潑。
素描的風格令人眼熟,這日記大概率是屬于瓦蓮京娜的,也只有那畫冊的主人才能繪出這樣的日記。
王殷夏翻完了所有頁碼,在最后一頁上看到了一張細心封好的黑白照片,這是一位壯年女性,穿著軍裝,胸口滿是勛章。
王殷夏認不出這些勛章,但也清楚它們代表了巨大的榮譽,不知道這位女性和瓦蓮京娜有什么關系,以至于她要如此珍重地把照片貼在這里。
兩種陌生的文字就像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他們把各自的東西放在一起,卻沒有絲毫相互認識的痕跡。
俄文使用者中必然有瓦蓮京娜,那么德語使用者又是誰呢,他們是陌生人嗎,是鬼蜮中的鬼怪,還是和她一樣的外來者
王殷夏摸索著手中的日記,想到了自己的處境,假如這個鬼蜮每次只吞噬一個人,那么她是否能假設這兩種文字對應著在她之前遇難的兩位人類
那這鬼蜮還挺國際化。
“布咕、布咕、布咕”
十二點的鐘敲響了,把走神中的王殷夏拽回了現實,她抓起日記本,決定拿著它上床睡覺。
有這日記本在,今晚也許還能做夢。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