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是大盤雞,這名字多接地氣,一聽就是在大盤子里放著的雞。”
“那紅萸點金風還是鄭國公給起的呢,一聽就有世族風范,很雅致啊”
有人就這兩個名字的稱呼爭論了起來。
不過這些都與許乘月無關,她此時在為另一件事煩惱。
杏林藥鋪的林大夫非常納悶兒,原因不外乎是店里的客人最近變多了。
要說客人變多了是一件好事,藥鋪里能掙的錢更多了。然而畢竟是藥鋪是林大夫的,他不能說盼著客人生病。
這些客人的病癥非常相似。
不是腹痛,口舌生瘡,就是那個地方疼。
這讓林大夫非常納悶,以為是什么了不得的傳染癥,他還準備診斷一下,讓大家引起重視,控制傳染源什么的。
結果一問發現他們原來都吃了那道什么叫做大盤雞的菜,里面含有大量的茱萸。
這不是胡鬧嗎
茱萸那么辣,平日里大家飲食清淡,怎么可能受得了那種辣味兒。
吃得多了不口舌生瘡才怪,他急忙開了一些清熱敗火的藥,供有需要的直接來買,并且建議他們不要再吃了。
被他叮囑的客人俱是唯唯諾諾地應是。
然而隔了一兩天之后,照舊走進他的店鋪買藥,嘴里還說著,“林大夫,我知道我不應該的,可是我實在忍不住啊。”
林大夫被這些不聽醫囑的病人氣得大動肝火。
不光是林大夫注意到了這件事,也有別的有心人注意到了。
先前山海報大獲成功的事引起了其他許多家書肆的注意,書的內容他們不能抄,這報紙的形式,他們當然可以學習呀。
于是繼山海報之后,其他各種五花八門的小報橫空出世。
他們雖然不像是山海報辦得那么好,內容有精彩的,有優質的,但是照貓畫虎,也辦得有模有樣,成為了山海報的代餐。
就有這樣一份小報,刊登了一篇文章。
說是近日來發現有一道名為大盤雞的菜,里面含有不少茱萸,大家吃了之后出現各種各樣的病癥,輕一點的口舌生瘡,重一點的,腹痛難忍。
這還只是吃了一點的效果,如果長期用下去,不知道會對人的身體造成什么嚴重的危害,或許再過幾天連命都沒了。
制作出這道菜的人,其心可誅,誘使大家吃下有毒的東西。
“這報紙簡直胡說,是我自己要吃的,關月明大家什么事他要是不想吃的話,可以不放茱萸啊。”
“就是,月明大家好心把菜譜發出來的給大家分享,誰曾想到引來這種禍端,沒得叫人心寒。”
“但是我怎么覺得他說的還有些道理呢”
許乘月看到也是相當無語,心說,你可真是太夸大其詞了。
其實要是放到別的日子,可能還不會造成這么嚴重的后果,引起這么大范圍的品嘗和討論。
畢竟能經常跑去酒樓消費和品嘗的只有手里稍微有點余錢的人。
普通百姓家里更習慣的是自己做菜吃。
然后好巧不巧,再過兩三天就要到重陽節了。
重陽節是個大節日,登高和插茱萸一個都不能少。
茱萸對于重陽節來說很重要,許多人在這一天會把茱萸佩戴在身上,用以辟邪,也有一些小娘子會插在頭上,同菊花簪在一起。
不少人家準備著好多茱萸,就等著節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