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具尸體發現于秋末,八十年代初的陽光照亮了糜爛的街道,隨著執舵人的更替,五月花號所膨脹而來的巨輪緩緩地往另一個撲朔迷離的未來行駛而去,一度撼動過這艘巨輪的嬉皮士運動逐漸如潮水般退去,偶爾的回浪已然不成氣候。名為媒體的蟲蠅已然沒有什么好大肆宣揚的了那些放蕩的、有害社會的波西米亞者已經死無全尸,或許社會將對此感激,可他們終究不能僅憑體育頻道度日啊于是,科姆布朗寧的死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被搬上了頭條。
事實上,出乎后人意料的是,第一個報道此事的記者來自費城,在此事件作為導火索被點燃之前,我們還是得先講講哥譚哥譚,一切故事都離不開這里,全美最高的犯罪率,卻是花園州注的經濟中心之一制造業、制藥業尤為發達,可以說為半個城市的勞工了就業崗位而另一半人口,在人們帶著惡意的調侃里,則是由地下的黑色產業來養活的。
在這樣的一個城市里,警察與勾結,一千美金就能買一條人命,死人是自然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暗地里死去的人不勝枚舉。而科姆布朗寧本該也是其中一員,她被發現在一處化工廠附近的小巷里,那里通常被人用來堆放垃圾,她的尸體就這樣被十公斤重的垃圾壓到最底下,直到發出惡臭,被來扔垃圾的居民誤以為垃圾堆下掩埋了一只郊狼當人們把垃圾搬開后,她才得以被發現。
她是附近富勒工廠的工人,年齡不過二十,父親早亡,她與母親、弟弟同住,人際簡單,在大部分時候,如果沒有什么外傷或者是里頭沒有什么別的門道,通常會被警方查找一陣后,要么草草結案,擱置在一旁。少部分真兇會被繩之以法,前提是他沒有什么別的“背景”,那時的哥譚警局就是如此,有心無力,內鬼不斷;經過法醫鑒定,科姆布朗寧死于燒傷。
對此,她所居住的佛多大道謠言不斷夸大其詞,與真相相去甚遠的消息如雪花一般四散開來,不知怎么回事,布朗寧的死因從“燒傷”傳為了“化學液燒傷”,只因她在工廠上班,到最后,在那個信息不甚發達的年代,甚至傳出了如此謠言有一名化工廠的女工在工作時掉入了化學桶,被活活腐蝕在了滾燙的化學液中。
“就像人掉進了滿是硫磺臭味的地獄巖漿里那樣。”講述這件事的老流浪漢說,他裹著臟兮兮的毯子,用高昂又瘋狂的語調宣揚著某個箴言“掉入的是人,爬出來的是魔鬼黑暗的時代就要到來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正是此番言論,恰好吸引了一位隔壁州的記者,那位記者本來是攜同妻子過來度蜜月的,偶然在街上聽到這則言論后,他立即興致勃勃地展開了調查至于他的調查結果,大家無從得知,然而從后世得到的消息來看,此人無疑是個盜世欺名之徒,因為他在回到費城后,立即把謠言搬上了報紙頭條一起魔鬼作祟的燒傷案不出所料地吸引了大眾的眼球。
“有意思的是,這件事還驚動了教會,他們特意派了人來驅魔。”布萊雷利點了點按順序排列好的報紙復印件“不過不了了之,而就在人們興致正高的時候,第二具被燒傷的尸體出現了。”
“卡米拉富蘭克林,十六歲,在上學的路上失蹤,后來被發現于一處河灘,當時街坊都以為她和她的男朋友私奔了,發現她的是幾個到河邊約會的青少年。”
“經過法醫鑒定,她的死亡時間與布朗寧相差不過三天,就在警方迫于輿論展開調查時,第三位受害者當年的十一月中旬被發現,于是這起噱頭為惡魔作祟的案子也逐漸從神秘學的角度脫出,正式為人們所了解這是一起人為的連環殺人案。”
“唔。”夔娥快速地掃過了那些逝者的名字和樣貌,她們之中有黑發、金發,也有棕色頭發,年齡各異,最大的二十八歲,最小的也就十六歲,無一例外都是女性。
她打心底厭惡這類連環殺人犯,從來都只會找婦孺麻煩,通過殺害弱小來證明自己強大呸
“那么,哥譚警局有調查出什么嗎”
“一開始他們把目標鎖定在了與這些女性相關的人身上比如富蘭克林的那位男友,很遺憾的是,雖然他看上去就是個騙小姑娘的貨色,但事發時他正在另一個城市與情人共度良宵。”
“以及這位特蕾西女士,她與房東有些恩怨不過當時也沒有什么實在的證據。”
布萊雷利揉了揉眉心,證詞乏善可陳,線索一團亂麻,這種舊案查起來簡直是毀滅性的災難“而且那位房東已經在千禧年初過世了,我個人傾向于不是他,不然盲鴉干嘛給我們攬這活兒。”
“會不會是之類的”夔娥說“我就隨便提一提可能,比如有同伙之類的。”
布萊雷利沉吟道“不排除有同伙,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得再看看情況。”
“就沒有別的活著的知情人之類的嗎”阿爾塔蒙問“單憑這些感覺有些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