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一天的訓練結束,魏洋洋把派克叫到自己身邊。
不知道叫自己干什么,派克歪著頭疑惑地看著魏洋洋。
魏洋洋看了會兒派克,然后伸手按塌那頭顯高的小卷毛,用手跟自己比了比身高。
魏洋洋自己是運動員中比較適中的一米七八,對于男性短跑運動員來說還是比較標準的,男子百米運動員的理想身高是一米七到一米八之間,這樣運動員步幅合適,重心也不會太高難以控制。
但是這也不是固定的,像歷史上著名的飛人,至今的世界紀錄保持者科特,他的身高就是一米九五,對于百米運動員標準來說遠遠超過,但是他完全沒有重心的問題,并且天生腿長和極快的步頻也成了他成神的一大武器。
派克今年17歲生日剛過,之前入隊體檢的身高是一米七整,不過這會兒魏洋洋比劃了兩下他到自己哪兒,估算了一下距離,明顯是跟之前有些不一樣了。
還真是,幾個月差不多竄了得有五六厘米,壓下卷毛已經和魏洋洋差不多高了。
這小子身高都跟別人長的時間不一樣。
別人家孩子都是1417歲竄個頭的時候,基本17歲以后生長速度就會變得緩慢,到了20歲基本也就停下來了。
但是派克現在到了17歲倒是開始竄個兒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小時候營養不良的原因,比別人慢了幾年,問題也不大,后長的孩子也是有的。
不過對于運動員來說,發育關就不像普通人那樣輕松了。
身高和四肢的發育對短跑運動員來說意味著步頻和步幅的重組,整個人的節奏都會被打亂,幾乎需要重新適應。尤其是身高在這幾年都會陸陸續續不停長起來,就需要運動員自己不停地適應。
有很多運動員就是折在了發育關上,不適應新的身體帶給自己的變化。如果不能根據自己身體的變化來重新調整自己的節奏,這樣的運動員也就代表著他的上限變得非常低,幾乎就不會再出成績了。
派克即使最近身高長了不少,比賽成績倒是在一直提高,看起來并沒有受到影響。
不過看起來沒有受到影響也不代表真的就沒有受到影響。
不放心的魏洋洋訓練之后叫來楊勝,兩個人帶著滿頭大汗還來不及去沖個澡的派克就直奔隊醫室。
國家隊的隊醫不光治一些頭疼腦熱韌帶拉傷,還需要監控隊員的各項身體指標,定時檢查。測量身高,腿長等數據也有專門的儀器放在這里。
派克還沒想明白是怎么個事兒,就被他倆按著站在或者躺在大大小小的儀器上測量了個遍。
“沒事,就是定期檢查。”楊勝習慣性摸了摸派克的小卷毛,然后摸到了一手汗,他平靜地又拍了拍派克后背,擦干凈了,接著說,還沒吃飯吧,來,吃兩塊巧克力先墊墊。”
雖然沒收了派克所有的巧克力,但是寵愛孩子的楊勝還是會隨身帶上一些,等他訓練完,或者比賽前,身
體需要大量糖分的時候給他塞一兩顆。
本來派克還以為自己身體出了什么問題,聽到解釋才放下心來,在拿到巧克力之后更是把擔憂甩得一干二凈。
不一會兒,隊醫拿著打印的數據表出來,看了看派克,又看了看楊勝,有點欲言又止。
“你說,怎么了”楊勝問道。
隊醫扶著額頭無奈地說“身體哪兒都挺健康的,就是蛀牙又多了一顆,已經快露神經了。”
楊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