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的這場內亂后世稱作華氏之亂,但其實這個時候還沒有華氏。華父督,其實是字華父,名督,是的字和名也可以連在一起用,用的時候字在名前。他的后人拿他的字當氏,稱為華氏,后來是宋國非常顯赫的一支,也有著名人物。
關于華氏之亂,各家史書的記載有些微不合,首先從時間上就有一些錯位。史記寫先秦諸國的時候,是以本國當代君主執政年份來紀年的,比如宋世家中記載宋殤公九年魯隱公被弒。
去勸架的公子翚遭到兩位主君的同時攻擊,心頭逐漸火起,也逐漸加入了這場亂斗。然而聽到這一句,他突然就有些動搖,下意識看了魯侯允一眼。
人老以后總會對自己年輕時做過的喪良心的事情有所反思前提當然是他未曾因此而付出過代價。這種反思并不是后悔,而是一種假設,如果當年做了其他的選擇,結局或許會有不同;有的人進而會感到唏噓和懷念。
公子翚并不知道魯侯允怎么想,但在他看來,就德行而言,比起先君隱公,魯侯允確實是不如。那么如果他并未背叛先君,待魯侯允上位得知他攛掇未成,大概難保性命。
所以他的選擇絕沒有錯。
然而現在,他們都已經死了,失去了利益的驅使,道德便漸漸占了上風。公子翚拼著挨了息姑一腳,將允推到后退兩步。
“夠了。”他還未恢復的聲音低啞中含著沉痛,“要教外人看熱鬧嗎”
武姜和寤生面不改色,公子忽倒是低下了眉眼。
單純對照宋國的事件,時間沒問題,但是對照魯國的就不太對勁了,畢竟宋殤公九年已經是魯桓公元年了,隱公被弒是上一年。不過這種都是小事,史書對讀的時候這種時間出問題的地方非常多,除非事件前后矛盾,不然不用太在意。
之前說到,左傳暗示華父督看上孔父的妻子是這場內亂爆發的原因,在桓公二年確實也是這樣寫的,說的是為奪華父督殺死了孔父。
然而孔父是宋穆公當年留下輔佐宋公與夷的顧命大臣,在很多人支持宋穆公的兒子公子馮的情況下,孔父遵照了宋穆公的遺囑,可以說是與夷的鐵桿。因此孔父被殺后,與夷十分憤怒,于是華父督一不做二不休,把與夷也殺了。
春秋寫這件事的時候說的是華父督弒其君與其大夫,看似君先臣后,但是還是那句話,春秋筆法是要微言大義的。諸侯聯軍打仗會按主力和地位依次排列記錄各國,以示先后上下尊卑之分。
華父督殺顧命大臣孔父代表此前就已經不把宋君放在眼中,所以這里的先后實則暗示的是先有蔑君之心,才有弒殺君與大夫的行為。
“從晉侯仇到衛州吁,再到那邊的魯侯兄弟和這位宋國太宰,我都對弒君之事快習以為常了。”武姜頗有一種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然而過回過頭就發現公子忽和公子突的表情都不怎么好看。
子孫無能啊不過與她無關,這種堵心的事她也懶得問,遲早都會聽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