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他的境遇好,主要好在州吁作為前任國君之子,弒君之后衛國國內反彈都很嚴重,華父督這邊卻情況完全不同。這是因為宋殤公實在不得人心,看看這個惡謚。左傳稱之為十年十一戰,可以說一句窮兵黷武,是誰誰都受不了。
關于這個十一戰這里就不具體計數了,不過想想光之前宋和鄭的套娃戰爭數量就已經很多了,還有一些和其他國家之間的。誒等下,那說起來,鄭國的戰爭次數也不遑多讓啊
唔,要解釋這個問題的話,我懷疑可能是國家強盛的時候,窮兵黷武的后果其實不會那么快展現出來,鄭國這時候還在上升期呢。何況這時候打仗打贏了有可能得到人口和土地,指不定還是賺的。
“有怨言嗎寡人不知。”面對著四周投來的視線,寤生毫不心虛。只要上天沒有降下懲罰,他所做的一切便都沒有錯。
不論如何,華父督為了給自己的弒君行為背書,那叫一個瘋狂甩鍋。宋殤公十年十一戰百姓都不堪忍受,而孔父的職位是司馬,司馬是軍隊的最高長官,所有的戰爭孔父都脫不了干系也是理所應當的。
但是華父督是太宰,是相,宋國打仗你就沒有責任嘛所以史記里記載,他甩鍋的行為其實在弒君之前就已經在干了,甚至還公然宣言既然戰爭是孔父的錯,那他殺孔父來為民除害也是應該的。充分說明人家是做好了準備才造反。
弒君的事情國內算是解決完了,但這只是小麻煩,更嚴重的事情在于國外。之前宋公不王都能被扯來做伐宋的正當理由;現在大夫弒君,以下犯上,禮崩樂壞,我這就糾集大軍來替天行道
結果并沒有,因為華父督很聰明地搞了一手絕活,他提出迎立公子馮,并且給周邊的幾個大國,即齊、魯、鄭、陳都送了賄賂,邀請他們前來宋國會見。這場會見一方面是迎回新君,一方面也是確立華氏的執政地位。
要知道,公子馮當年因為父親把君位交給了堂兄弟與夷,是直接避居到鄭國去了;最開始州吁說動宋國聯合伐鄭,也就是東門之役,給的理由同樣是為了把公子馮斬草除根;甚至這些年宋國一次次對鄭國放不下,可能都和公子馮有關。
而且公子馮居于鄭國多年,雖然史書完全沒有記載,但是很難講是不是娶了鄭女。鄭莊公肯定是覺得對方會親鄭,巴不得下一任宋國國君由公子馮擔任。因此他算是默許,或者說不定是主動促成了宋國內亂的和平解決。
“盡管早已知曉,但從后人口中聽聞此事,寡人還是不得不感念鄭公之恩情。”新客又至,聞言眾人便知,這當是那公子馮,哦不,已經是宋公馮了。
寤生心知鄭國的衰落和這位宋公有關,面上卻還是要過得去。他剛想與對方客套一番,就聽對方語調上揚地開口
“哦這不是鄭伯忽與鄭伯突嗎二位竟也有和睦共處的一日。”
可惜鄭莊公沒想到,正是他送回國的這位宋公馮,一手操縱了他死后鄭國混亂的君位繼承。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恩將仇報不過,嘛,利益為上,何況仔細算算,恩情好像還是報給華父督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