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到了魯國的第三位君主,魯莊公同的部分。剛才說的這件王室內亂其實發生在周莊王四年,換算過來正是魯莊公元年,但是左傳卻將它記在魯桓公十八年。這大概還是因為左傳所取的史料采用夏正的緣故。
“竟就這般結束了。”宋公馮撇撇嘴,感到幾分無趣。作為親耳聽聞過齊、魯間這件丑聞的人,他本以為在當事人齊聚的情況下,能夠看到相當精彩的場面。結果魯侯允居然就那樣放棄了,真是
馮一時想不出足夠難聽又合適的話來形容他。
公子突聞言冷笑“你還想看到什么,魯侯允與齊侯諸兒打到兩敗俱傷還是姜夫人發現兩個男人她都割舍不了,然后再看他們打得你死我活哦也沒錯,確實是你的性子,趁其不備,借機得利,宋公向來如此。”
“鄭公謬贊了。”馮輕輕頷首笑道,這種時候他倒是稱公子突為鄭公了,畢竟也算是對手給自己的高度評價。
魯莊公即位的時候年紀其實不大,他是魯桓公六年生人,如今也不過十三歲。雖然在我們的觀念里古代好像十三已經可以結婚了,事實上好像也確實可以了,盡管大部分時候諸侯們一般十五歲才結婚。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一位婚都還沒結的、年僅十三歲的諸侯,往往是很難從叔伯手中順利接過權力的。甚至在楚國,男子行冠禮也就是二十歲之前,都還距離完全親政有一段距離,中原各國大抵也是如此。
所以此時的魯國,大概率主要由魯國公族掌權。當然,要說文姜以及魯莊公對此坐以待斃也是不現實的。不論魯桓公之死究竟有沒有陰謀論,在面對魯國公族的立場上,這對母子必然是利益共同體,何況他們背后還有足夠強大的齊國。
我們之前說魯隱公的時候大概提及過,國君上位之時,國史本會寫“公即位”三字。因此一旦春秋沒有這句話,左傳就會解釋為什么不寫這句。魯隱公是因為他并非嫡長子,并號稱攝政;魯桓公是寫了的。
而魯莊公呢他也沒有,左傳解讀是因為文姜不在國內,于禮不合,所以可能魯莊公的即位儀式程序沒走全。魯世家寫因為魯桓公的死,文姜一直沒敢回國,但其實不至于。公子彭生的死就是給魯國的交待,這事兒已經算結束了。
何況無論這事兒究竟是不是齊襄公主觀故意,至少看起來是意外,殺彭生都稱得上是齊襄公給魯國面子。事實上左傳的下一句就說,文姜去齊國了,也就是說魯莊公即位后,文姜還是回魯國停留過一段時間的。
“聽聞你的死與彭生有關”文姜慢悠悠地問道。
“啊,恍惚之間看錯了,還以為是他的鬼神,不小心傷了腳。”諸兒承認得毫不心虛,“倒也不能說與他有關,主要還是我心神動搖,又恰逢賊子叛亂。”
面對文姜,他意外坦誠。
不過文姜對諸兒卻是始終沒什么好臉色的“畢竟彭生之死,是你于心有愧。
”
“此言差矣,若是罪彭生之死于我,那你難道不應該與我共同承擔嗎”諸兒溫柔地看她,一臉縱容地微笑著。
宣姜湊到文姜身邊,伸手就推著諸兒的肩膀往后,嫌棄道“我們都已經死了,你是要裝給誰看”又轉頭低聲問文姜,“雖然我嫁與衛后就再也未曾歸國,但他是不是瘋得越來越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