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晚上好,又到了小瘋的讀書時間。最近越發懶惰,連直播都督促不了自己了,真是羞愧啊。不過靠著那么一點毅力,我又來了,上次看完了莊公十年,今天就從莊公十一年開始。
莊公十一年的主角是宋國。關于宋國,其實到目前為止主要的劇情都發生在和鄭國之間。前有兄終弟及又還政給哥哥的兒子導致公子馮不得不流亡鄭國,華父督政變鄭國默許公子馮當上宋公,后有宋莊公恩將仇報一手干預鄭國的君位繼承。
不過時間走到魯莊公十一年,宋莊公人都已經死了快十年了,宋國在新君宋閔公的治下實在沒太大存在感。這一年魯國之所以和宋國起了沖突,也是和上一年齊國聯合宋國一起攻打魯國有關。
上次說到,由于公子糾,齊國和魯國結了仇。魯國第一輪通過抽取ssr曹劌發動技能“高瞻遠矚”成功打退齊國,第二輪通過敵方雙角色共存亡的機制先干掉了更弱的宋國進而讓齊國退兵。
結果這第三輪,宋國自己不甘心,又打上門來了。但是很可惜,宋國又打輸了。左傳的作者在這里又解了一下春秋經比如春秋如果寫“敗某師”,說明敵方的陣型還沒有擺好;兩邊都擺好了,叫“戰”。
被打得落花流水叫“敗績”,抓到敵方重要人物叫“克”,通過伏兵得勝叫“取某師”,最后是周天子方戰敗叫“王師敗績于某”。但是,以上這些解經的內容,也就是春秋的微言大義,通過原文考據,全都呃,并不是完全適用。
“解經”
從黑暗中重新醒來的人們被冥冥中的存在各自安放了位置,比如鄧曼就不適地發現息媯正坐在她身側。說實話,她們真的并不熟絡,但也不至于到敵視對方的地步,她只得嘆了口氣將注意力全然放在小瘋的講述中,隨即注意到這特殊的說法。
“無論為何稱魯國國史為經,總歸這個解字,令人生出猶疑啊,恐過而不及。”熊通接過她的話頭,評價道。
“王上所言正似我所想。”鄧曼微微一笑。
“過而不及”寤生細細咀嚼過這四個字,卻贊道,“旁的不說,那句鄭伯克段于鄢解得倒還是不錯。”
結果剛說過這句便聽到熒幕中小瘋舉起了例子。
嘛,說這些用詞并不是完全符合當然存在有反例。比如第一個,上一年齊魯長勺之戰,齊人都敲了三次鼓了,陣型絕對是擺好了,但還是寫成了“敗其師”;再比如“鄭伯克段于鄢”,解經的時候說的是鄭莊公和共叔段如二君。
抓到“君”了可才能叫“克”,普通俊杰可能還是不配的。然后這個“敗績”嘛,有明顯對方還能聚軍再戰卻被稱作敵方“敗績”的,也有被打到連匹馬都沒逃掉的卻沒寫“敗績”的所以這個敗績,可能是禮記檀弓下的“馬驚,敗績”。
大概是指馬驚則陣亂,陣亂則已經沒有進攻余地。甚至都沒有進攻的機會了,自然就會敗績。啊,關于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