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公二十年和二十一年從左傳所載內容而言其實是連續的之前也提過很多次,雖然我們今天看到的本子是經傳并列、按年分配,但事實上左傳本來應該是單行本,以至于經常把連續的事件強行分在兩年里。
春秋aaaiddot莊公二十年所載內容無關緊要,直接可以無視。而傳則是上一年五大夫之亂的后續。上一年我們說到了南燕和衛國一齊幫五大夫和王子頹伐周,并且占了上風。但是周惠王也沒事,至少沒死。
想看萬年眉壽的直播和古人一起讀史書嗎請記住的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而就在這時,鄭厲公作為距離王畿最近的諸侯,決心摻和進這件事里。他首先想要說和兩方,讓王子頹和周惠王終歸于好。想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考慮到周惠王畢竟是正統,還正落魄,當然是選擇雪中送炭啊。
于是他在說和失敗后進行了物理調和,直接抓了南燕的君主,又把周惠王迎回了鄭國。先是讓周惠王居住在自己的老巢,就是那個他被趕下臺時停留了很久的櫟,然后兩人一起又換了個城邑,并且最終攻進了成周,并且取回了戰利品。
書里并沒有提到為什么他們在鄭國還要更換駐地,也許是處于某種戰術的考量誰知道呢。倒是成周這個地名,其實需要特別注意一下。首先是宗周和成周的區別,考古學上古代都城其實是分類的,比如最典型的圣都和俗都。
圣都是指宗廟祖先所在之地;俗都也就是王都、主都,即政權中心;陪都大概主打一個功能性,比如軍事作用。對西周來說,宗周是王都,而成周是陪都。但是等到平王東遷以后,事情發生了變化。
什么你問圣都大概是周原遺址吧,也就是岐周。不過近些年關于岐周、宗周和成周在西周時期的地位,爭論其實比較多。我們暫且按照提出圣都理論的張光直先生的觀點來劃分這三座城市。
回到成周的問題上,問題在于史記周本紀中平王東遷的地點是洛邑。洛邑毫無疑問是今天的洛陽,而成周也在洛陽。那么洛邑是不是成周在普遍的講述中,二者是經常被混淆的,因為我們今天往往直接將洛邑當做洛陽的代稱。
但事實上古代的城市比今天的城市要小太多了。在左傳的這段記載中成周和王城是同時存在的,周惠王和鄭厲公首先攻打的是成周,直到聯合了虢公才又去攻打王城。
這么看來東周王城和成周其實是兩個不同的位置。且根據記載,周平王居于洛邑,至春秋晚期周敬王時遷成周。按左傳昭公三十二年的描述,周敬王所居的成周是在原本成周的基礎上擴建的。
而考古發掘的情況,額,又要跑個題,由于地層是層累的,所以我們今天如果挖洛陽古城,挖出來的首先是漢魏的洛陽,再往下挖才是更早的。也確實在漢魏故城下挖出了春秋晚期的城,這毫無疑問是擴建的成周。
與此同時,洛陽的五大都城遺址中,本身除了漢魏洛陽城遺址,還有東周王城遺址。這座東周王城遺址里,出土有“天子駕六”,也就是
說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結論就是至少在東周,洛邑和成周是兩座城。
大廳中一片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