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沒錯,季友執政以后第一次綻放光彩就是帶兵去把莒國打敗了,還抓了莒國國君的弟弟,大勝而歸。魯僖公因此封賞他汶陽之田與費邑。古地名里的陽和陰絕大多數都和地理位置有關,所以汶陽是汶水之北。
僖公元年的最后要提到的事哀姜,前面說到,因為齊桓公覺得哀姜很丟人是齊國的污點,所以就把哀姜殺掉了。她畢竟是魯莊公明媒正娶的夫人,所以人死以后魯國還是向齊國要求接回她的尸體。
左傳中經常會有“君子”對某某史事的評價,這種評價通常都非常符合當時的道德標準。至于這個君子”是誰,或許是孔子,或許是左傳的作者,完全不知道呢。嗯,但其實左傳的作者也不是那么確定,姑且當做是左丘明好了。
關于哀姜被齊桓公殺掉這件事,君子是頗有微詞的,也就意味著按照當時的道德而言這不太合適。這里提出的意見是,齊國殺哀姜這件事過分了。這句話并不是說哀姜不該付出代價,關鍵在于女子“從人”。
何為“從人”我們前面提到先秦時期這些貴族女性大多比較自由,不論是婚戀還是政治地位看起來都比后世要好得多。但是從例如息夫人身上,也已經可以發現在當時的標準道德中,其實已經存在一些比較迂腐的東西了。
而“從人”其實基本已經與我們今天提到的“二從”意味相通了。正是因為哀姜已經嫁入魯國,是魯國的人了,她的罪過也是在魯國犯下的,所以沒有由齊國代為征討的道理。
“可惜,可惜,阿姐未能聽到此言。”小白拊掌笑道。
作為殺死哀姜的當事人,他倒是反而對這一指控感到興味盎然,盡管那并不體現在哀姜身上諸兒作為哀姜的親爹都視她為無關緊要,更何況是他
他只是覺得,嫁到魯國的齊女有錯便應有魯國自行處置,而齊國不應干涉這件事,非常有趣。
可惜魯桓夫人,他的好姐姐已經與他的兄長、她唯一的真心所愛雙宿雙棲去了,聽不到這有趣的想法。
畢竟昔年,諸兒出手置魯侯允于死地,其中文姜的原因多少占了大半。齊魯兩國皆知其中真相,最終也不過是諸兒交出直接動手的彭生,此事便告作罷。那時的魯人,怎么不向文姜問罪呢
難道是不敢嗎
不過是一逞口舌之快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