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大軍開拔已有許久,勞軍廢財,如果往東走又遇到敵人,恐怕難以對抗。如果從陳、鄭之間走,讓兩國物資糧草,這樣會更合適。這話一出,齊桓公當然就醒悟了,直接派人抓了轅濤涂,還回頭就去攻打了陳國。
同時,由于很滿意申侯給自己的提醒,他還特地把虎牢這塊地封給了申侯。但是虎牢關這個名字恐怕大家哪怕不知道具體位置,也知道是個險要之地。
哪怕是當年鄭莊公溺殺親弟的時候,都不愿意把這塊地給共叔段,更何況申侯只不過是個鄭國大夫。此時鄭國當政的是鄭莊公的孫子鄭文公,他想必也不可能心甘情愿。只可能是在齊桓公的強迫下不得不給。
說實話這個人,真是大大的不地道,多少是有點損人不利己了。不過看到后來齊桓公認為自己被騙以后的反應,又似乎他的選擇才是正確的,與其之后被遷怒再被齊國打,不如禍水東引,讓陳國去倒霉。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齊國真的來攻打鄭國,楚國說不定反而又會支持鄭國。反正就是已經注定要受夾板氣了,怎么選都不對,怎么選都是錯那還是盡量少被打一下吧,雖然感覺也不一定管用的樣子。
寤生搖頭,如此無德之人,恐難得善終。他怕也不是為了鄭國而禍水東引,僅是為了己身之利。
虎牢又豈是能隨意與人的便就是拒了,那齊侯小白顧及聲名,如何能強封他國之土
只得長嘆一句子孫不肖。
齊國伐陳帶的倒不是原本的諸侯聯軍,而是之前為了給楚國搞事才勾搭的江國和黃國。而過了幾個月,魯國也加入了伐陳的隊伍。魯國帶隊的將領在經中名為公孫茲,傳里卻叫他叔孫戴伯。
這個人呢,是三桓之一的叔孫氏,他是叔牙的兒子。但是這時候叔孫氏應該還未以此為氏,尚且還稱公孫,經里面是魯文公一年才有叔孫得臣之名。但傳嘛,常常用謚號稱人,所以叔孫是寫作時所追族氏,戴是謚號,伯八成是排行。
這場仗確實不是什么大事,所以在魯國也加入戰爭以后,陳國認慫得很快。陳國既然服罪,齊桓公干脆把轅濤涂也給放回去了,至此就算結束。
總之原本的聯軍在這之
前就按照原路返回了,其中需要單獨提一下的是許國。是的就是那個,許穆夫人她老公掛了,之前不讓人家回國奔喪,結果自己跟著老大出征,半路上死掉了。唯獨還算幸運的是,他是以侯禮下葬的。
許穆公,經中稱為許男新臣,名新臣,男爵。雖然提過很多次五等爵制現在還說不太清,但姑且按儒家典籍來解釋。諸侯如果是在朝見、盟會時死去,就在葬禮時加一等;如果是為王事,則加二等。
雖然這次戰爭的本質大家都知道是齊楚之爭,但是表面上還是來為周王討楚國“貢苞茅不入,昭王南征而不復”之罪的,自然是王事。許國國君是男爵,楚國則是子爵,但楚國“號為子男”,也就是子、男同位。加一等是伯,再加一等為侯。
熊惲扭頭與斗榖於菟道“如今這周天子號稱為王,卻被那齊人把持,倒不如寡人這蠻夷之王。”
子文略一點頭,還未作出回應,便聽“那齊人”冷道“還頗有自知之明,知是蠻夷而非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