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鄭國其實還有另外一件事要說。前文說到的陳國轅濤涂因為陳國跟齊國認錯而被放了回去,然而之前想哄騙齊國從海邊走的時候,明明他是和鄭國的申侯說好為了各自的國家,結果申侯轉頭把他賣給了齊桓公。
這怎么能不讓轅濤涂耿耿于懷,所以他也要開始搞事了。申侯因為賣他得到了齊桓公封給他的虎牢,虎牢這塊地既然鄭文公給的時候就八成不甘不愿,想要挑撥自然很容易。
于是他先勸申侯把這塊霸主所賜的城邑重修一下以示榮耀,然后又主動去請其他諸侯幫忙修筑這座城池。接著扭頭就去跟鄭文公說,申侯在這大興土木肯定是琢磨著要背叛您嘞。用腳趾頭想都想得到鄭文公肯定不高興了,雖然暫時還沒有爆發,但遲早的事。
好,插播完畢鏡頭重新轉向晉國。晉國上次跟虞國借道伐虢的時候,送上了美玉和寶馬。這才沒過兩年,晉國又來借道了。宮之奇上次諫言沒被采納,但是他含辛茹苦,苦口婆心,還想再搶救一下,于是也又來諫言了。
正是在這次諫言中出現了那個著名典故。他說,虢國是虞國的外部屏障;虢國如果滅亡了,虞國也會跟著滅亡的。不能讓晉國的野心擴張,不能忽視晉國的軍隊。讓他們借道一次已經很過分了,怎么還能有第二次呢
諺語說過,輔和車是共同存在的,沒了嘴唇牙齒也會感到寒意,這說的就是虞國和虢國的關系啊。喏,唇亡齒寒來了,順便解釋一下輔是什么東西,大概就是一輛車它車板的左右總要有什么東西擋著,就是擋著的那部分。
宮之奇的諫言這次已經很形象了,誰聽到唇亡齒寒不能意會啊,然而虞國國君不聽,他依然振振有詞。他說,晉國和我同宗,怎么會害我呢
說得好啊,那虢國和晉國也是同宗啊,晉國為什么要伐他們呢如果要論親疏的話,晉國的始封之君是周武王之子,虢國的始封之君是周文王的兄弟,虞國的始封之君是周文王伯父的后代,怎么看都是虢國和晉國血緣更近一點吧
宮之奇都聽了這么不靠譜的理由了,還要不死心繼續勸,他說太伯和虞仲是太王之昭,太伯沒有留在太王身邊,所以不能做嗣子;虢仲和虢叔是王季之穆,又做了文王的卿士,為王室盡忠,又有盟誓。虢國都要滅了,何況是虞國
這段其實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虢國和虞國相比其實虢國地位更重要這件事。這就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叫做昭穆制度,大概就是墓葬和廟次的排序。除了始祖位于正中,自始祖之下,左昭右穆。
這個制度意味著父子二人永遠不會在同一側,而始祖之下的奇數代位于始祖之左,就是始祖之昭;偶數代位于始祖之右,就是始祖之穆,永遠左右左右依次排列。
在大致理解了昭穆制度之后,我們回到宮之奇的這段話。太伯和虞仲就是前面士蔿勸申生跑路的時候提到過的,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和次子。由于幼子季歷育有圣子昌,所以
吳太伯和虞仲主動跑路了,盡管他們似乎更有繼承權。
周人的始祖是后稷。古公亶父是后稷的十二代孫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所以是穆,而太伯和虞仲是第十三代孫。他們是周太王的兒子,所以是太王之昭。虢仲和虢叔是王季的兒子,王季即是季歷,季歷是十三代孫,虢仲和虢叔就是十四代,王季之穆。
晉國始祖唐叔虞是季歷的兒子文王昌的孫子,而虞國是虞仲的后代。也就是說晉國和虞國要追到周太王那一代才是同一個祖宗,但是晉國和虢國只需要追到王季那一代就是一個祖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