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吧。”言羽陽沉思了一會“劉協好像也還行,活到了53歲。”
“劉協是”
“東漢最后一位皇帝。”
劉徹
當朕沒問。
“最后一個皇帝居然還能活到53”嬴政奇道。
他記得之前言羽陽說的什么唐朝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基本都是被迫上位的傀儡,還是短命傀儡,當不了一兩年傀儡就會被人弄死。
這漢末的傀儡居然比掌權的皇帝還長壽。
這可真是奇怪。
“漢桓帝死后,靈帝繼位,這時候東漢已經算是日薄西山了。因為漢桓帝死得早,自己膝下又沒有子嗣,所以漢靈帝也是從宗室那邊過繼來的。漢靈帝當上皇帝的時候才十一歲,所以依照慣例,朝政由升級成竇太后的竇皇后把控。竇太后的父親竇武也成功加官晉爵,竇氏一族權侵朝野。”
“但是這時候竇武和竇太后的意見出現了分歧,按照竇武的意思是宦官禍亂朝政,應該狠狠鏟除,但是竇太后被宦官蒙蔽了雙眼,不同意父親的決定。就要死保宦官,這也導致了后期宦官政變,竇氏一族被盡數誅殺。”
“本來一開始,竇太后跟她爹是一條心的,不但誅殺宦官,還啟用了女尚書參與政事,本來大家都以為好日子要來了,結果竇太后被宦官給拉攏了。宦官們一看掌權者都不待見自己,覺得不行,得為自己謀一條生路。”
“但是竇武和竇太后都不樂意見他們,于是他們選擇曲線救國,因為竇太后對漢靈帝的乳母十分看重,宦官們想著討好不到竇太后,那就去討好漢靈帝的乳母,到時候讓漢靈帝乳母幫他們說說好話,也是一樣的。”
“不得不說,宦官們的計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竇太后果然聽信了漢靈帝乳母的話,開始覺得宦官里也是有好人的,不應該一棒子打死。正好這時候竇武想把宦官全面鏟除,但在竇太后的力保之下,竇武沒能成功。”
“我不能說沒有宦官的東漢就一定能國祚綿延,但顯而易見,有宦官的東漢逐漸走上了絕路。”
“哼,女子誤國。”朱元璋又開始發表他的意見。
“誤的又不是你的國,有你什么事你怎么不去怪那群宦官”呂雉反唇相譏“幫你們處理朝政延長國祚的時候聽不到一句好話,一下沒干好就又都成女人的錯了”
“你”朱元璋暴起。
但看到言羽陽看了自己一眼。
朱元璋又強迫自己把到嘴邊的臟話強行咽了回去。
“你最好是能保證你們明朝一個昏君都沒有,不然你們不就是誤國的男子了”呂雉翻了個白眼。
看到朱元璋又要發怒,言羽陽出來勸了一句“呂雉同學,不要說了。”
呂雉伸手敲了敲桌子“好,看在帝師的面子上,我不說了。”
劉邦雖然聽著也不爽。
但本著兒孫自有兒孫福的原則。
他還是沒有說什么。
只不過看著朱元璋被呂雉噎的說不出話的樣子,劉邦感覺自己好像又回到了當時還在沛縣跟呂雉一起過日子的時候。
別說。
他還挺懷念這樣的呂雉的。
“竇太后不同意,竇武意圖鏟除全部宦官的愿望落空了,他只能選擇跟陳藩悄悄謀劃把宦官都弄死這件事,但我們前面說過,漢朝有一個謀反必定走漏風聲的定律,雖然竇武他們這不算謀反,頂多就是搞搞政變,但是依照慣例,他們的計劃還是走漏了風聲。”
“像當初劉志在廁所搞政變的時候,主打的就是一個速戰速決,怕風聲走漏了,他前腳商量好計策,后腳就麻溜點把事給辦了,哪跟竇武他們似的,還要擱那磨磨唧唧的商量,風聲剛走漏,宦官就直接動手了。”
“俗話說得好,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成不成的另說,總之你先下手再說。宦官們就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就全面取得了政變的勝利,竇武和陳藩的家人也被宦官盡數除去,竇太后也被宦官直接遷居軟禁了。”
“至此,朝政大權徹底落入了宦官手中。”
“有想法是好事,可惜就是棋差一招。”嬴政評價“這個竇武也算是忠勇之輩了。”
“竇太后生前庇佑宦官,但是死后宦官可沒念過他的好,竇太后死后宦官們不僅直接把她的尸體扔大街上供人指指點點,還試圖把竇太后按貴人的待遇草草埋了。最后還是漢靈帝出面據理力爭,竇太后才跟漢桓帝一塊合葬。”
“是比劉秀有良心一點。”李世民隨口說道“劉秀不就把呂雉挪出高廟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