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的教令傳至軍中,本來已經被李世民調節平復的軍心再起波瀾。
李世民急令封得彝入朝見李淵,當面分析形勢陳以利弊。
封得彝這個人選定得很合適,他是歷史上有名的能言善辯之人,盡管現在他跟隨李世民攻打洛陽,但在李世民和李建成奪位后期,他可沒這么堅貞,那是兩邊討好左右逢源。
跟李世民說你要早下決心除掉李建成,李唐江山都是你打下來的你才應該當皇帝;
另一邊呢,又跟李建成說李世民功高難制,絕不會屈居太子之下,太子你還是得早點下手以絕后患啊。
但讓人稱奇的是,這種強風險高難度的走鋼絲行為,人家封得彝愣是干得滴水不漏,兩邊都認為他忠于自己一方。
李世民相信他到什么程度呢在登基后認為他有大功,進位左仆射,位高權重啊。
而且,在他627年去世后,李世民悲痛萬分,追贈司空之位,謚號為“明”。
直到643年,李世民才被告知了封得彝的兩面派行為,得知自己被欺騙的李二風同學大怒,于是革除了他的一切追贈封邑,這還不解氣,隨后把他的謚號改為“繆”名與實爽曰繆,是為惡謚。
這人人品如何先放在一邊,他能讓兩邊的老大都覺得是自己人,這份能耐可不是一般人有的,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封得彝的口才絕對是頂尖級別的。
而這次他被李世民派去長安勸說李淵,任務也進行得非常順利。
大軍出戰八個月,人吃馬嚼,糧草兵械,戰術的統籌安排,輜重的遠距離運輸,哪一樣不是錢這樣大的沉沒成本,誰舍得輕易放棄
而李淵的顧慮無非是兩方面。
一者,秦王攻城日久,洛陽久攻不下,長安方面對于這次行動的猜測并不樂觀,于是心生退意;
二者,大軍在外,長安孤懸,眼見著李世民久戰不回,周邊勢力有些蠢蠢欲動,萬一有人趁著長安兵力空虛突襲,那李唐的大本營就會面臨很大的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封得彝對李淵當面分析形勢,如今洛陽破在旦夕,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撐不住了,而一旦撤兵,前功盡棄啊
長安不是小城,只要大方略不走偏,堅守幾月絕對不成問題,就算敵軍來犯,也不是短時間就能打下來的,哪怕是周邊的小城被拿下,等秦王攻下洛陽再回返救援也來得及。
李世民權衡再三,同意繼續秦王繼續圍攻洛陽。
確定繼續攻城,李世民在洛陽城外深挖壕溝,斷絕內外交通,既然強攻不下,那就要把洛陽城變成徹徹底底的孤城,圍死王世充。
在這種攻勢下,本就缺糧的洛陽城可以說是食水斷絕,城內的三萬戶百姓僅存不到三千戶,他們只能靠樹皮草根來維持生命,在這種情況下,王世充的軍隊也堅持不下去了。
洛陽城內的守軍吃都吃不飽,還要面對唐軍接連不斷的進攻,同時,城內,自己的妻子兒女可
能已經因為饑餓變得面目浮腫羸弱不堪,命都保不住了,哪兒還有心思守城一時間,洛陽城內怠戰情緒非常嚴重,城防瀕臨崩潰。
李盛為了攢積分,也跑過去靠近城墻收集了一些場景,雖然這些場景很珍貴,系統也告訴他積分很高鼓勵他繼續去,但李盛覺得心里很難受,每次去了都要自己待很久才能讓心情平復下來。
怪不得有句話叫“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戰亂之中,底層百姓實在是太苦了
李盛看著城墻上面帶菜色的守軍,看起來也就跟他上輩子差不多大,臉上一點肉都沒有,瘦得連顴骨都高高地突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