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大馬低頭聞了聞草就甩著尾巴一臉嫌棄地走開了,李世民看著也沒辦法,算了,這么多馬都在低頭吃草,也不少颯露紫這一匹。
再說回竇建德這邊,自從李世民設伏使夏軍大敗一場,又派兵截斷了他的后勤補給線,夏軍營中就彌漫著一股慌亂焦灼的氣氛。
這時,他身邊的祭酒凌敬獻策。
“大王宜悉兵濟河,攻取懷州、河陽,使重將守之,遂建旗鼓,逾太行,入上黨,徇汾晉,趣薄津,蹈無人之境,拓地收兵,則關中震懼,而鄭圍自解矣。”1
既然秦王據虎牢,夏軍沒辦法越過李世民的攔截去往洛陽救援王世充,那就索性不去了,掉頭往向北攻取李唐重鎮,引大軍西行往長安去。
其實,按照事情在真是歷史上的走向,如果竇建德采取了他的建議,那秦王這一戰的結果就不確定了。
這樣做于夏軍好處有三
一來,李唐的大軍都在洛陽圍困,其他地方的防守并不是特別嚴密,如果竇建德以十萬大軍之勢進取關中,沿路郡縣是絕對可以拿下來的,先不管后面發展如何,拓土得城占地盤,那是穩穩的事兒。
二來,避免了和李世民精銳部隊的正面沖突,夏軍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全;
第三,若竇建德威逼長安,再加上北邊突厥的壓力,李世民一定會帶兵匯援,則洛陽之圍可解,此乃圍魏救趙之計。
按照這個計劃,竇建德就算沒能贏得多么漂亮,起碼不會敗得那么慘那么快。
但誰有前后眼呢這時候的竇建德思量再三,還是拒絕了這個計劃。
其實,這也與他的個人性格有關。
竇建德一開始在老家當里長,為人仁義慷慨,在鄉里很有名聲,曾經村子里有老人去世了,結果他家中貧窮辦不起喪事,于是竇建德就自掏腰包來安葬老人。
也因為他急公好義廣交好友,就連當地的盜匪都和他有交情,于是從來不去竇建德的家鄉作惡,但也正因如此,當地的官員就覺得竇建德已定與盜匪相勾結,于是逮捕了他的家人無論老少都殺了,竇建德因此帶人投靠了高士達,自此起事。
在后面的戰爭中,他也一向身先士卒體恤兵將,經常接濟別人,信守承諾禮重賢良,后來稱帝,也是善待臣屬和治下百姓,在河北很占民心。
當年李世勣被他俘虜又逃跑,但是他的老父親還在竇建德手里,于是就有人建議殺掉李世勣之父,但竇建德卻認為李世勣是忠義之臣,以血親相脅,非君子所為,于是放了李父。
王世充的屬下天就跑一個,過兩天又跑一個,但竇建德的部下卻從來沒有叛逃過,都對他很忠心。
重信義守承諾,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是個良好的品德,但對于一個君王,有時候就會成為道德上的枷鎖。
在凌敬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王世充反駁的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鄭王王世充向我求援,我也同意了來援助他,如果現在撤
兵去攻打長安,那天下人如何看我
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古往今來,能打下一片江山的狠人,哪個會把臉面看得比利益重
竇建德不肯聽從,凌敬堅持進諫,于是到了后面他就有些惱了,另一邊,王世充派來的使者怎么能看著竇建德帶軍回撤那他們洛陽什么時候才有救
于是賄賂夏軍中的將領,在他們的煽風點火下,竇建德也覺得凌敬不過書生而已,還是得戰勝唐軍趕去洛陽才是正理。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竇建德自己也想要洛陽這個好地方,打退了唐軍,鄭軍也是疲弊之軍,說不得就能反客為主入住東都;但他如果去攻取汾晉一帶,那洛陽之圍一解,他就更不可能占據洛陽了。
正在這時,探子傳消息,說秦王率兵牧馬河畔,應該是沒草料了,他們的馬只能吃草。
竇建德認為機不可失,就是要趁著唐軍物資短缺發起戰爭,于是,在第二天一早,他就在汜水河另一側列陣,陣列綿延二十余里,陣勢很大,令人生怯。
李世民帶著颯露紫,率領一小隊騎兵登高丘觀察敵情,李盛還是第一次看到這么長的陣列,有點驚奇。
李世民看著颯露紫一直伸著脖子往下看,擼一把馬兒的鬃毛,然后凝神往山下看。